摘 要:文化品格素养是指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本文通过剖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品格构建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观课课例,提出了从基于实际生活、基于情境创设、基于文本背后三个方面以构建文化品格提升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品格;课堂教学;
著名教授程晓堂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而学生提升文化品格素养的主阵地就是英语课堂。
一、文化品格构建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没有文化内容,语言就成了机械的符号。遗憾的是,在现实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背后所隐藏的的文化性却常常被教师们忽略。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学生文化品格建构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根本无视文化品格教育
由于部分教师不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教学观念陈旧,文化教学意识淡薄,沉醉在满堂灌的知识讲解中,以语法、单词、答题策略和写作技巧为主,对于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只字不提,忽视文本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本身。
2、文化品格教育流于形式化
回观初中英语课堂以及反思笔者自己的教学活动,部分教师确实注重了性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但只是将这种教育流于形式,单纯理解为情感教育。每节课确实会挖掘一个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但多数只是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进行一个小结,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方式比较生硬,有的甚至只是在课堂的最后, PPT上标一句德育提示语,再形式化地宣读一下,就告一段落了。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品格建构的策略
华师大鲁子问教授指出,文化品格核心素养是具有“可教性”的。既然可教,那么英语课堂必然成为其提高的前沿阵地。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建构文化品格呢?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
1、基于实际生活
案例一:在近期新冠状病毒防疫期间,笔者有幸在我县“停课不停学”网上名师授课中,聆听了董老师的八年级英语写作课。这是一节以八上期末试卷书面表达题为着眼点,以“safety”为话题的纯写作课,董老师联系实际生活,完美渗透了文化品格教育。
片段一:在课堂导入环节,董老师就基于实际,联系新冠状病毒疫情这个热点,试问学生: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Wuhan coronavirus? 在学生思考之后,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新冠的父子对话的动画片。在播放之前,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两个问题:
1.What is it inside the Monter’s ?
2.What activities do we do to protect yourself?
该视频生动有趣,基于新冠病毒这个生活实际,来源时下武汉现实。涉及蝙蝠,狐狸子等野生动物,暗含不能吃野生动物之意?讲授了该病毒的传播途径,提示了学生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勤洗手,不能随意咳嗽等。最后点名这个“Monter”虽然很可怕,但是科学家及一线医生们都在努力,寓意学生不要恐慌,只要大家注意保护自我,战胜病毒指日可待。
2、基于情境创设
案例二:笔者在教授外研版七年级下册M5U1What can I do for you?听说课时,创设了两条主线:一条是“购物功能表达”的语言学习主线,另一条则是“母亲节的感恩教育”文化品格线。
我设计了为母亲挑选礼物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进行交际、包括买卖物品、挑选商品、讨价还价、付款等,达到用英语进行购物交流的同时,更深层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学会感恩母亲进而孝敬父母
在对话结束时,我引导学生开放讨论: What is the best gift for your mom?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认为最好的礼物是母亲最喜欢的衣服或食物等,我就提醒平日要留心关注母亲;有有的说是能够传递浓浓爱意的围裙、护手霜等,我就指出要帮妈妈分担家务;但是最后我跟他们说:Bu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look after well!这是不是每天带给母亲最好的礼物呢?纵观这一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文化品格教育润物细无声,升华了感恩主题。
3、基于文本背后
案例三: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十模快《Unit 10 I hope that you can join us one day》的对话材料,是描述新闻导播Chen Huan带领Lingling和Tony参观北京广播电台,并观看主持人播报“六点新闻”的内容。该内容话题相对来讲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对此也有点费解。单从表层的对话内容来看,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我听过某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对话内容,学生也只是按部就班摘摘笔记,对整堂课也没什么兴趣,无非就是学到了几个单词、几个短语。
然而,笔者深入解读了文本后,发现该文本里有两句口语意味深长。
Lingling: Hey! That’s great news!
Tony: No, it’s awful news!
为什么在主持人报出德国队和英国队足球比赛结果为2:1时,两人说出了不同的话,表露了不同的心声呢?
于是我将这个疑惑抛给了学生:Why do Lingling and Tony have different ideas?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过了不一会儿,有个男生就很高兴地站起来自信地回答到:Ha ha,Because they ar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ny is from England. So he is sad that England lost the football match. And Lingling is Chinese. Maybe she likes Germany football team better.于是,我趁机因势利导,非常赞同,并对男生的回答进行升华:Everyone loves his own country. So do we.我想,此时学生的爱国情怀品格一定得到了一次全新的升华和洗礼。
英语文本中不乏深刻的文化品质修养,而文本是需要“文眼”的,我们要善于解读并挖掘出文本深处的内涵,使其闪耀出人文品格光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这就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只有深度挖掘文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力量,用心揣摩,用情体悟,才会产生更强烈的人文品格教育效果。
著名学者王蔷曾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改变了以往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双基”目标,转向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目标。其中,文化品格素养更是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分化,学生的文化涵养和品格素养要更具丰富性和涵养性,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西南 [J].海外英语,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