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对于现阶段的很多学生来说,与小学较为简单的英语学习相比,初中英语的学习,才是他们迈向英语学习之路的起点,甚至基于目前国内教育资源的极不平衡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英语。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起点较晚,英语语感薄弱,加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初中的英语教学的开展较为艰难,对于初中的英语老师来说,如何进行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并且不单单是开展教学,而是要教好让学生学好,这是一个长期话题,是全体初中英语老师需要去探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独学互学策略;
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初中英语教学上面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教学的进行,始终是作为一个老师需要不断探究的话题,本文希望通过一些方法理论的分享,为初中阶段的英语老师们提供一个参考。
一、导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初中阶段每门课程开始的第一步,都是课程的导入,课程导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让学生先看清楚所学知识的轮廓,但是课程导入的目的又不能仅仅限于带领学生去看清知识的轮廓,如果只是单单这么做,那么就容易陷入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误区。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就是教师知识一味的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全部灌输给学生,不去分析学生到底能不能吸收这些知识,而新时代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课程导入要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课堂活跃起来而不至于死气沉沉,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的顺利[1]。
1、身为教师,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般只准备单一的课堂导入模式,而是要掌握多元化的课堂导入模式,毕竟每一节课的内容都不一样,一成不变的课堂导入模式只会让学生觉得这节课需要学的知识是多么的无聊,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试想,如果学生心中产生“怎么这节课的开头跟以前的所有课程的开始都一样”的想法,那么这节课得得效率又能多高呢,所以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准备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多多观察学生,多加思考自己的导入模式,更加要求我们要敢于去创新,将课堂导入这一步骤多元化,让其更加丰富。
举个例子,对于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模式,毕竟这个课时的主题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向学生们发问,比如问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空余时间会不会去做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去清洁城市中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园,在清洁公园的时候会干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来导出这节课的知识点。
2、一堂高效率的英语课不仅仅只有老师的教学,还包括老师及时的公平公正的评价。为人师者的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这是一名教师水平的体现,为人师者,更加要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合理引导启发每一名学生,没有天生的天才,每一位学生都是待发掘的金子,身为教师,我们需要灵活熟练的掌握教育的方法,精心选择适度有趣的训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细致的评价每一名学生。只有激活每一名学生,使得他们能共同参与进英语课堂,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老师课堂上及时的评价能让学生及时认识到对于这堂课所学的知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能让学生及时的改正 [2]。
二、独学、互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一个好的初中英语课堂,在上课的四十分钟里,并不是全部时间都由英语老师自己掌控的,在适当的时候,要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最大限度的把课堂交还给课堂上的孩子们,给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同学脑子里的想法,让他们各自去比较以下各自不同的想法,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不单单英语老师是他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还可以是彼此的老师,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可以将问题快速的呈现出来,然后由老师一一解答,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心中的问题不至于堆积,能把课堂四十分钟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不仅自己是孩子们的老师,孩子们之间也可以成为彼此很好的老师,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独立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英语的体系,而不是去模仿去照搬别人的,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每个学 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只有根据自身的情况构建出来的学习体系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结束语:对于新课改的推行,作为英语老师,都应该摒弃之前不好的教学方法,去构思新的教学模式,要敢于创新。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中着重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把学习真正的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冯懿芳.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思考[J].学周刊. 2018(01)
[2] 田莹.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活动设计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