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曾是一个泱泱诗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如星海的优秀诗篇。千百年来,这些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因而在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古诗词总是在它占有的一隅熠熠生辉。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意境
对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空前重视,在各学段目标中也提出了专门的教学要求,基于此,深化古诗教学研究,已成为语文教师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我初步将我的诗词教学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抓住要领 反复诵读
从古至今,在诗词学习这一块儿是非常重视诵读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在教古诗词时我觉得下面的“五读”很重要:一是学生自由读。在这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如“京口瓜洲一水间”这个“间”应该读“jiàn”不能读“jiān”,还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这个“见”应该读成“xiàn”,对这些重点的地方,学生首先要读准确。二是教师范读。老师有表情地读,学生边听边欣赏的同时应注意这几点:诗的节奏该怎么样?哪些地方重读了?还有标点符号的感情怎么读?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师范读了,学生以后就要按这样正确的节奏读。在听教师范读时,学生还要听出教师的朗读感情,如由缓到急,由低到高,由重到轻,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感情的喷发,把阅读推向高潮。学生兴致激发了,跃跃欲试都想自己来尝试了。这时就可以进行读的第三步,即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标点符号等,学生做出标记,然后自己反复练习。四是点学生读,检查领会情况,纠正少许的不正确读法。五是多形式朗读,达到背诵默写的程度。如:分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接龙读,师生对读等。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就不会让小学生厌烦,在快乐的学习中完成任务,同时为理解诗意和品味意境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活用资源 巧解诗意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它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正确,深入地把握它的思想内容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石。
古诗词虽短小,但精悍,思想情感深刻而丰富,是诗人经过千锤百炼,将深邃意境融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短短二十来字之中。
这些极为精炼含蓄的语言,对于阅读量不大的小学生来说可谓望而生畏,又如何能够愉快地进行学习呢?一是观赏文中图画,借助图画对古诗予以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副画,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思念故乡和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学生很容易接受。二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借助现代教学设备,更直观,更生动的将难理解的意思呈现在学生面前。因为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很久远,古诗中出现的生活场景和一些现在已淘汰的物品,让现在的孩子很难接触和体会,这就要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例如:斗笠,蓑衣这两件物品已找不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就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学生对古诗的含义及描绘的意境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望洞庭》一诗时,由于学生没有见过洞庭山,洞庭湖,更难以想象月夜的洞庭湖美景,因此多媒体课件可发挥作用了:满月的秋夜,平静的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下像一面未磨的镜子,倒映着空中那轮明月,洞庭山静静的立在湖水之中,犹如一颗大青螺放在一个巨大的白银盘里。诗人笔下湖光秋月两相辉映的宁静和谐情境,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的优美景象,已清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无需再用华丽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诗的含义,学生自己就能用语言进行描述了,理解诗文含义的重难点不攻自破。三是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对理解诗句含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理解诗句含义这个环节中,老师如果只注重字面翻译,往往是非常僵硬,无聊的,还需结合诗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流露,而诗人的情感则取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经历遭遇。如《独坐敬亭山》一诗,此诗表面上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此诗并非写景,实则是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所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对学生理解古诗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三、丰富想象 品味意境
诗歌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训诂文字,诠释语义的层面,而应该上升到审美的境界。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欣赏者只有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诗中所塑造的艺术意境。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将自己设想为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情况去考虑感受。就像在教学《秋思》的时候,我让学生将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这样学生把自己当成了诗人,诗中描写的景象都历历在目,再现了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一些体验,那么此时学生也融合了他的感情,他的脑海当中就会增加许多诗词中提到的物象,此时,学生就完全进入了诗的意境当中,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可见展开想象的翅膀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教学古诗词时,运用声情并茂的配乐为朗诵创造意境,也能让学生与诗人在情感和心灵上产生共鸣,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
总之,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学习并继承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美传统文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尽一切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言素养,感受古诗词朦胧而优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