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翻阅统编本教材,发现科普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在积累语言、习得表达、发展思维等方面着手。本文从学段、学情、运用三个意识入手,循序而教、因学定教、借势巩固等方面提高科普说明文教学实效。
【关键词】 学段 学情 生成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课文不同于一般说明文单调、枯燥的风格,它们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儿童感兴趣的科学知识而深受学生的喜爱。然而,学生始终停留在喜爱的层面上,把了解科学知识当作了最主要的目的,而忽视了科普说明文作为语文课文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科普说明文一旦进入语文教学中,它就应由“科”改姓“语”,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还应该有着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说明的方法,追寻课堂的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的问题和关注生活、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这些都应成为这类文章的教学目标。教学意识支配教学行动,以上这些目标的达成首先必须建立在教师对科普说明文正确的教学意识之上。笔者认为,对于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教师应树立以下三种意识,才能体现其真正的语文价值。
一、凸显学段意识,循序而教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方向与评价依据,一旦偏离教学目标,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局面,甚至造成低效高耗、严重失误等问题。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的阶段目标,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展现了教学体系的根本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凸显学段意识,循序而导。
(一)凸显“理”字,让科普说明文教学充满理趣
科普说明文,许多人都会认为其枯燥、无趣,课堂往往出现“说教”嫌疑。其实并不尽外,科普说明文语言准确、缜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科普说明文表达上“有理有据”的特点。那么,如何让二年级的孩子无形中感悟文章中“理趣”呢?笔者在执教《恐龙的灭绝》第二自然段时,作了如下设计:
(出示第二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从“突然”知道了地球是一下子变得很冷,恐龙们就受不了。
生2:十分寒冷就不是一点点冷,是非常非常寒冷。
师:理解得真好,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如此冷,我们还可以用这段话中哪个词语来表示呢?——严寒(板书:严寒)
生3:恐龙身上是没有皮毛的,它们也没有冬眠的习惯的。所以他们会慢慢冻死。
师:把这两个原因都找到了,真是会读书。教师并在电子白板上划出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没有皮毛来保暖。(板书:没有 没有)我们一起把这两个原因连起来读一读吧!
正是由于突然来的严寒,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没有皮毛保暖,才慢慢地灭绝了。现在谁能用上“因为,所以“来把这种说法说清楚呢?学生说。
小结:用上“因为……所以……”能把这种说法说得更清楚,让人听了,真的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充分地读、静静地思考、广泛地交流,不仅深深感悟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魅力,同时学生的“推论”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二)凸显“法”字,让科普说明文教学渗透方法
二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科普说明文不久,加之他们的认知水平、抽象思维、生活经验都也在逐步提高的阶段。在科普说明文说明方法的渗透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度拔高要求,枯燥灌输。因此,我们必须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上动脑筋,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恐龙的灭绝》第一自然段教学片段:
生1:我知道了恐龙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长很多很多。
教师引导:那到底长多少呢?让学生先试着说一说,再适时利用图表,出
示人类的历史和恐龙的历史。
看完图表,引导孩子交流:这时聪明的孩子肯定又有话要说了,从中感悟“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可就短多了。”
指导朗读,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恐龙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相比,可就长多了。从而进一步体会恐龙历史的长远。
利用图表,能将学生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化简,同时渗透了科普说明文中“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并感受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巧妙之处。
二、凸显学情意识,因学定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不能由教师的讲授来替代的。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原始的和课堂及时生成的阅读体验往往是课程生成的诱因。因而,我们要分析学生、了解学情,只有根据学情,有机调整教学目标,让目标由“定而不变”向“定中有变”转变,可能是内容数量的增删,可能是层次上的适度升降,可能是范围上的适度伸缩。这样,才能让目标因为适时、适度、适量的灵动变化而更具科学性。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也不例外。
(一)依据学生学情,有机调整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有效的预习有助于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开展。因而,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在推行“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而学生自主先学的情况,往往影响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调整。特别是对于笔者任教的农村学校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量较匮乏,阅读理解能力也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深入地关注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案例一:《月球之谜》教学
教师在批阅学生的预习反馈单时发现学生对月球知识的了解不太尽如人意,对于课文中提到的“细菌”“火山活动”“水藻培育”等专业术语读起来吃力且感到无趣。根据了解到的学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教师将教学活动的顺序进行如下调整:
调整前 调整后
版块五——拓展延伸:播放视频宇航员登上月球(配以文字说明) 版块一——激趣导入:播放视频宇航员登上月球(配以文字说明)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月球知识的愿望,产生热爱科学知识的情感。 设计意图:补充了解月球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课文学习作铺垫。
对于阅读课堂而言,学生体验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正确”,而在于能否引发教学的展开和深入。此时,教师的角色就是“教练员”而不是“裁判员”,其职责不在于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优劣,而在于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具体的学习情况下引领和指导学生获得学习成果。课堂上那些固定僵化的教学程序显然是抛弃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演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科普说明类体裁的文章作为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科普说明文的方式,真正做到以学习文本语言为基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科普说明文的精彩之处,从而使学生真正爱上科普说明文。
【参考文献】
[1]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杨九俊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