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科与活动课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师仲军
[导读] 努力做到“五个结合”,才能达到作文训练的目标,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  要】传统的作文教学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外的写作实践,只注重学科教学而忽略了活动课程,事实证明,这些做法低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上与下、死与活、质与量、内与外、新与旧的关系,努力做到“五个结合”,才能达到作文训练的目标,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作文  学科  活动  关系

学科课程,是指国家根据教育目标所设置的逻辑地,系统地,简约地有计划系统的学科教学内容。系统的语文学科课程能够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须的读写听说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养。
与学科教学相对于而言,活动课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重在动手动脑,重在学生通过对生活切身体验获得第一手的直接经验。这些课程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主体性精神方面,因为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基础,所以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和扩展深化,通过扎实地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在学校内,主要形式有课外阅读,写作、听说读写活动等;如故事会、朗诵演比赛、课本剧表演,还有校报校刊,语文兴趣小组等等。。在校外,以小组方式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等等。

现在的作文教学通常安排在学科课程之中,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每学期写六次以上大作文,由于训练量少,加上一些落后的评改方法,使教师的“全批全改”成为一种无效劳动。因此,由于客观上摒弃了活动课的开展,使学生基本断绝了与生动活泼的课外实践之间的联系,每次作文便因贬腹中空空,而不得不闭门造车,最后搜肠刮肚也难以成文。可以断言,仅仅凭课堂上的作文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因此,作文教学必走整体改革的道路。
笔者认为,要实现这样目标,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将其每方面的矛盾“合而为一”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上与下
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
“上下结合”就是师生结合,教与学的结合,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是作文训练的的关键所在。  
处理好这个关系,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有改革意识,敢于突破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无趣”、“无序”现状,敢于大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实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积极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参与作文教学,例如作文的评改。传统作文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大包大揽,未能把修改作的方法交给学生,未能让学生在北改作文的实践中提高习作水平同样,作文的讲评,过去很少让学生尝试,作文的命题也很少由同学们去出。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架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无法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师生结合”就是两股绳拧成一股绳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上,这样,作文教学改革的力度必然加强,步伐必然加快。
——死与活
即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死活结合”是指“死”的基础知识与“活”的能力的结合,如何处理好掌握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课题。但是,这两者的关系和矛盾在很长时间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不是强调了“基础”忽略了“能力”,就是注重了“能力”而轻视了“基础”。其实,只有从培养能力的目标出发,加强作为手段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的统一。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同时又在习作实践中掌和巩固学到的基础知识。这种“死活”结合,实际上也是学与用的结合。基础知识不活用到习作实践中,它就永是“死”的知识;而习作活动如离开“死”的基础知识,它本身也就“活”不起来。“死活结合”也包括作文本身的“有法可循”与“文无定法”的结合,也就是学生习作中的借鉴模仿与想象创新的结合。学习习作需要模仿借鉴,但更需要创新;只有“死”的模仿和“活”的创造结合才能真正出新。
——质与量
即习作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质量结合”,指的是“广泛练笔”与“精雕细刻”的结合,是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上解决作文教学中习作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实践证明,仅靠《课准》规定的作文数量,很难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加大习作量,养成学生勤练笔的好习惯。写课外笔记,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新型课外笔记(周刊式的笔记),是解决习作量不足的较好途径。如果坚持每周写2000字,一个学生一学期就是3万字的习作量,三年下来就是18万字。这样的习作教学必然会使学生的水平产生“质”的飞跃。写课外笔记重在培养观察能力开拓思路,使学生在勤写的实践中慢慢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和能力。教师在批阅内容丰富心的课外笔记时,不必全批全改,一般采取大体浏览,督促,激励以养成习作习惯为目的,此为“量”。但对课标规定的课堂作文则要根据单元教学要求,采取对一种文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反复修改,精雕细刻,直到真正掌握,此为“质”如记叙文的习作,可在写人记事状物三项上,各抓一篇重点加工,使其成为精品。所谓“质量结合”,还包括对学生课外笔记的浏览与精选的结合,既对学生课外笔记中有新意的精彩习作要及时讲评,以调动更多同学的习作积极性,特别对习作水平较差的同学,不但鼓励他们多写,哪怕粗糙也好;更要细心地去发现他们笔记中的闪光点,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的习作在数量的基础上追求质量,形成“质量结合”的良性循环。
——内与外
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活的关系。
“内外结合”指的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学科课与活动课的结合。实践证明;光有课内的作文训练远远不能大面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激发学生课外的习作兴趣,不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而且每周的课外练笔会天大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课下练笔是对课上语文学习包括作文指导的具体实践;课上文章的阅读欣赏和作文讲评,又是对课下写作的具体指导,课内精讲与课外多练体现了“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和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内外结合”就是“点面结合”,大小课堂的结合。坚持指导学生写课外笔记,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内外开花的大的语文学习环境和气候,一种促进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良好氛围。
——新与旧
即现代教学手段,方法与传统的经验,习惯的关系。
“新旧结合”,指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与传统教学经验、良好习惯的结合。培养写作能力包括要具有一定的写作速度,这是时代的需求。实践证明,运用电教手段优化作文教学的做法:运用“信息交合论”提高选题、构思成文的“快速作文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但仅靠此法还远远不够,因为作文另一个“重头戏”——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什么快法所能奏效的。语言文字的功夫短期难以到“家”。因此,作文教学又不能急于求成。一方面要尽量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快学生习作速度,高选题构思能力,打好“速决战”;同时又要鼓励学生勤学苦练打好“持久战”。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想图轻巧是不行的。只有、“新旧结合”,“技巧”与“耐力”的结合,具体说,只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夫与快速选题构思技巧相结合,才能写出理想的文章;只有踏踏实实地练笔,才能熟练掌握写作技巧,提高习作水平。

总之,只有把教师的敬业精神引扬起来,热情点燃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劲头鼓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上下结合”、“死活结合”“内外结合”、“质量结合”、“新旧结合”,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语文学养。


参考文献
1.《上好语文活动课》学术期刊《学周刊B版》2010年6期
2.《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应注意“五结合”》 《青海教育》2010年5期
3.《情境作文教学研究(上)ー一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与认识》书籍数据学苑 音像出版社2004-5-1
4.《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文库情境作文教学研究上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与认识》书籍数据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06-01
5.《“活动课程”新论》  学术期刊《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年2期

作者简介:师仲军,(1969.05)男,籍贯:甘肃.定西,最高学历:本科,职称: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邮编:743000,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心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