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例谈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潘春燕 杨栓榕
[导读]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道德与法治课则是培养德育的重要阵地,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道德与法治课则是培养德育的重要阵地,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  渗透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成败。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道德与法治课则是培养德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教学中,使之发扬光大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当务之急。本文笔者主要谈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要求和几点做法。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言传身教,
当代教师扮演者多种角色,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担当学生人格的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做好以下三点:
1.要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德育意识,把“德”育放在教育之首。在教学过程中成绩不再是单一的评价标准,而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有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读书,不仅要读专业书,还要涉猎其他领域的一些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比如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籍等,这里面很多故事蕴藏着中华传统美德,讲课时信手拈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大大增强了教育效果。
3.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耳濡目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一番大道理,还不如亲自示范一次更能触动学生。例如,我们教导学生要“诚信”,我们自己平时就要做到言而有信,不轻易许诺,一旦对学生许下某些诺言就要努力实现,否则在教育中就失去威严。再比如我们教导学生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试想想如果教育者自身生活奢侈腐化、追求物质享受,这种教育又怎会有说服力?
    二、课前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德育内容,寻找结合点。
道德与法治教材富有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又融入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时代性,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特点在备课时充分挖掘德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精华部分,尤其是对可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内容更要进行认真挖掘,寻找结合点,进行有效渗透。初中教材中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如“孝”、“诚信”、“与人为善”、“尊重他人”、 “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 “爱国守法”、“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等本身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无形中渗透着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讲《爱在家人间》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说出有关“孝”的名言警句和古代“孝亲敬长”的美德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在《弟子规》、《论语》里面都有留下许多关于“孝”的古训和美德故事。在当代“孝”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教材中可以渗透的美德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显现其中的德育功能。比如在将“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当讲到“网络的利与弊”,有学生列举了“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爱心捐助”,也有学生列举了“网络谣言”和“网络诈骗”。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地对学生渗透了关于“与人为善”和“诚信”的美德教育,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提升。


三、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增强美德教育的说服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才能走进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教师平时注意多收集一些素材,如歌曲、诗歌、漫画、动画、视频等材料,再通过小品、角色扮演、游戏、演讲赛、辩论赛等丰富的形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助于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情感、价值观。例如:在《青春飞扬》这节课,讲到“自强”时,我播放了视频《隐形的翅膀》雷庆瑶的故事,当学生看到失去双臂的雷庆瑶用脚学会了做饭、穿衣、骑自行车、穿针缝衣、游泳、画画等都发出了阵阵的感叹,我顺势利导,让学生联系自己,反思不足,都纷纷表示以后要向雷庆瑶学习,自强不息,德育的效果大大增强了。
中学生思维能力日趋成熟,开始关注社会和生活,教师课上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领悟道理,这样大大增强了美德教育的说服力。比如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讲到“冷漠与关爱”时,有学生对“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要不要扶”产生了疑问,分成两种观点。传统的说教很难消除学生的疑惑,因此在上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在辩论前学生都很积极去查找资料,准备充分的事例,在这一过程中大大增强了情感体验。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见死不救”视频并进行总结:生活需要关爱,拒绝冷漠。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增强了德育的效果。
四、课外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宽渠道,提升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美德教育应该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加深情感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课堂时间有限、活动领域和项目受限、学生难以达到情感体验等等。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教师需要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宽美德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的体验。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经典诵读、美德故事演讲比赛、阅读革命传统故事、歌唱红色歌曲、寻找身边的美德少年、母亲节感恩活动等形式都很可取。比如利用校园艺术节开展“经典诵读”和“经典咏流传”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另外,在班级开展寻找“文明之星”、“礼仪之星”、“劳动之星”和“美德少年”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了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有利于开阔视野,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渗透。比如针对我校历史悠久,校友多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对我校的校友进行访问,通过了解一些校友的奋斗经历、感受他们对母校的感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要成功就要从小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中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探索出新的方法、途径。虽然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华传统美德会在学生心中扎根,并开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刘焕让. 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1):26-27
[2]赵玉婷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道德实践的应用探究[J] . 考试周刊,2018(04):145
[3]朱柳霖 . 新形势下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J].文理导航 ,2015(12):94
 
作者简介
1姓名:潘春燕 性别:女,出生:1981-民族:汉族,籍贯:福建泉州,学历:大学本科,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政治教学.
作者简介
2姓名:杨栓榕 性别:男 出生:1977- 民族:汉族,籍贯:福建泉州 , 学历:大学本科,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政治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