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 宋朝 灵动课堂
2019年10月,笔者执教了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和社会》。本课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四个子目。前三个子目讲述经济(第三目涉及文化),第四子目讲社会变化,内容较为庞杂,经济、社会、文化三个部分又相对独立,凝练一个核心问题就成为了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
基于“高品质心育课堂”教学理论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基于一课时的教与学而形成的蕴含思想性和价值观并统领全课的历史素养,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阐释历史的视角。在阅读和深入教材的过程中,“唐宋变革论”的争议给了笔者灵感,结合历史的核心素养,赋予了这节课“灵魂”:“唐宋变革论”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和宫崎市定等人关于中国中古史的研究观点,影响巨大。他们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世的开始。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一学术思想的部分内容,设计一个“溯流探源”的环节,既可以把碎片化的经济、社会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更可以由表及里地透视历史的演进,对学生学科素养落实、历史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立意】
“变”是宋王朝的典型特征。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繁华的城市、新生的纸币、和平的榷场、跨海的丝路、重心南流、海洋经济的新发展、科举竞流、阶层交流、土地转流、社会变迁……。溯流探源,在宋代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背后,是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破。“变”与“不变”,在变化的过程中,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变,文明演进的脚步不变。
【教学目标】
知道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典型成就和商业、社会的突出变化。
借助水陆交通、海上丝路、人口南迁等历史地图探讨历史问题,认识空间地理因素对宋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把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置于历史演进的宏观时空中,形成基于时空背景解释历史的意识。
运用文字、图片、数据等多样化的细节史料,展开学习探究,增强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
探讨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与科举重心南移,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因果逻辑,辩证认识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宋代经济与社会的新发展
难点:对宋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与认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清明上河图》、《奥顿教堂浮雕》、《玛雅壁画》说起,抛出问题:12世纪,同一时期东方与西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活力的城市画卷;《奥顿教堂浮雕》把宗教黑暗统治下的欧洲形象的展现在现代人的眼中;《玛雅壁画》向我们展示了依然在原始社会状态的美洲。当我们以传统的观念对宋朝感到"无力"时,如果从"国际视野"来看宋朝的成就时,你有怎样的发现?
本节课我们就来发掘一下两宋时期的经济、社会到底出现了哪些变化。——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和社会。
设计意图:大历史的概念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我们以"国际视野"来看宋朝的成就时,你会发现,当宋朝在制度和文化上发展到华夏顶峰时,西方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美洲还处于原始社会,无论在经济发展、制度建立,城市繁华上,都无法与宋朝相提并论!在这一全球背景下,当我们对宋朝感到"无力"时,西方人却独具慧眼发现宋朝"现代化"的地方,的确令我们为之一振!以大历史视野导入新课,师生在交流中,借助三幅图的对比,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入课堂学习。
过渡:现代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学术论证:
环节一 变化之证
问题情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八分钟)
材料一:美国多所高校采用的历史教材《中国新史》(China,A New History),其中有一章的内容宣称“中国最伟大的朝代是北宋和南宋”(China’s Greatest Age:Northern Sung and Southern Sung)。
英国汉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认为,两宋之际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包括农业革命、水运革命、货币革命、市场结构与都市化的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仿佛不用“革命”一词,不足以强调宋代文明与之前时代的深刻差异。
材料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论证伊懋可关于“经济变革”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活动提示:以独立思考为主,必要时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结合,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有针对性的点拨。
过渡:刚刚参与了个别小组的讨论活动,发现有些同学对于论证类题目的解答缺乏思路性的引导,老师这里有一个第六课知识结论的论证,呈现给大家,以供借鉴。
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换一下意见,善于听取、采纳、综合别人的意见,会让你的结论更加的丰满而详实。
(出示图片)
学生继续思考和讨论.
问题情境2:教师展示论证文字,学生对PPT展示的教师论证文字材料进行评价。
学生尝试对教师的论证材料进行评价,并能逻辑清晰的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重述,讲解,印证答案。
问题情境3:微课视频《人生百态代代变》
学生专注观看,进一步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变革
问题情境4:教师语言表述问题:我们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史料论证了两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之前的历朝历代难道就没有变化么?
学生能在教师的语言和情绪的变化中感受到历史传承中不变的变带来的巨大力量,尝试自主表述。
教师适当引领,对合理信息给予肯定
环节二 变之不变
问题情境5:补充完善教师板书,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所得;
学生专注总结,独立完成课堂小结;并能完成针对性课堂练习。
问题情境6:PPT展示(学习材料同时提供给学生)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两宋时期,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便利了各色商品的周流天下,连接了世界。在经济高度繁荣和重心南流的基础上,阶层等级打破,纵向流动加剧。所有这些,共同缔造了一个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新世界。
设计意图:水的流动带来了商品的流动,商品的流动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变动,这一切汇成立流动的王朝。从历史现象中归纳宋王朝经济和社会的“流动”的特征,且以此为关键词概括本课的主旨,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宋朝,理解时代特征。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略)
【教有所思】
1.以高远的立意统领教学,是笔者倡导的“高品质心育课堂”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着力突破统编教材“面面俱到”内容安排的重要着力点。本课以“变”与“不变”赋予课堂“灵魂”,作为辽宋夏金元经济和社会典型特征统摄整节课,在此基础上设定学科素养目标。聚焦主干知识,变焦相关知识,用两个环节六个问题情境拼出了一幅辽宋夏金元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全景,并“溯流探源”,深度探究“不变”。新课标历史教学的核心诉求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而不是指向知识的。本课从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注重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水陆交通、海上丝路、榷场和人口南迁等历史地图展现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意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运用关于记载史料,展开史料,拓展学习探究,意在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增强史由证来、言必有据的实证意识。使用文字、图片等多样化的细节史料,展现宋朝科举、婚姻观、土地流转等的变化,则是期望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等等。
统编教材的教学探索还刚刚起步,本教学设计中自不免存在各种疏漏与不足,敬请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