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这是大多数学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高三学生负担很重,学习压力太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很可能未来的及上高考的战场就已经倒下了。本文简单论述一下缓解高三学生心理焦虑的方法。
关键词 ;缓解;高三学生;心理焦虑
一、心理焦虑症状
处于心理焦虑状态下的个体往往会感到害怕、担心、紧张不安、烦恼,甚至感到惊恐。行为举止上表现为坐立不安、面部紧绷、愁眉苦脸、肢端震颤、搓手顿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惶惶然不可终日。高三学生面对巨大的压力,很多学生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焦虑。
一、高三学生心理焦虑成因
1.是模拟考试失利带来的焦虑。
在高三阶段,学生会参加许多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试,有些学生在考试失利后尤其是自己擅长的学科没有考好时心情就会很低落,心里会想自己到底能不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从而导致心理焦虑。
2.是时间急迫感带来的焦虑。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时间是贵重的,是需要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的。有些学生在寒假结束开学后,眼看着高考一天天的接近,又想到自己还有知识点没有吃透,尤其是今年全国受疫情影响,高三学生才刚刚开学,马上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要高考了,又想到自己还有知识点没有吃透,还一直不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生活,心里就会很焦急,从而导致心理焦虑。
3.是家长方面导致的焦虑。
家长们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会和学生说一些诸如“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能上一个好的大学,未来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等等的话,这些话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压力,从而导致心理焦虑。另外,学生自己心理调节能力不行导致的焦虑。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在高考即将来临的日子里,自己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自己不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从而导致心理焦虑。
二、缓解焦虑的方法
下文根据苏教版高三化学的一个案例来论述高三学生学生缓解心理焦虑的方法:
(一)从教师方面
教师上课时要运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稳定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到很放松,从而减轻心理焦虑。比如在讲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这节知识点时,教师在授课前可以自己做一个原子模型,将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等都罗列其中,使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更有兴趣,掌握的更加扎实。在比如,在讲原子核外电子排不规律时,教师可在课堂上给出几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然后让学生几个一组来讨论,最后每组在派一个代表来讲解自己组讨论出来的结果。
教师还应该想办法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觉得早上课时就是和朋友在交流问题;教师还要时常鼓励学生,给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行的;在每次考试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开导学生,对于考的不好的同学,要给与安慰。尤其是今年开学后,教师更要好好引导学生放平心态,积极备考。
(二)从学生方面
学生要经常给自己心理指导,给自己鼓励,在心里对自己说:加油,我是最棒的,我一定可以的。同时,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用的对效率可以提高很多。在学习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点是,学生可以把常用的元素制作成小卡片,将每张卡片对应的元素的信息都写在上面,在空余时间就可以拿出来看看,以此来加深自己的记忆。
在每次考试失利后,学生不应该丧气,不要灰心,而应该认真总结考试中的错误,并思考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哪里的思路想错了,总结出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求教老师遇到这类的题应该怎么求解,争取下次考试不再做错此类的题目。此外,学生也要注意学习与休息的结合,确保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以保证自己的睡眠质量,这样在白天的学习中才能更有精神。
(三)从家长方面
在学生学习完回家后,家长要注意学生的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以确保学生的身体状态,毕竟良好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同时,家长也不要在学生一回家就逼着他们快去学习,不要总是说一些给学生增加压力的话语,相反,在学生回家后,家长要鼓励、安慰学生,说一些如“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尽力就好,要相信自己,你一直是最棒的”等之类带有鼓舞性的话语,然后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总结
高三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常出现心理焦虑问题,表现为紧张焦虑,心慌不安,记忆效率下降,学习效率降低,想逃避学习和考试。因此,本文从教师、家长、学生三个方面来论述该如何缓解高三学生心理焦虑。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适时地调整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家长要不断的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奋战在高考前进的道路上,自己的亲人一直在陪伴着自己;学生自己也要调整好自己的思想及心理状态,时刻保持着从容不迫、阳光、积极的心态,以最好的状态状态来迎接高考,来为更好的明天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新月,金辽.谈当今高考体制下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及缓解办法[J].才智,2018(16):95.
【2】何银强.高考学生心理压力浅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04):60-61.
【3】张金凤.高三学生高考前心理状态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