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种树人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毕人柱
[导读] 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法国作家让·乔诺写过一篇题为“植树的男人”的文章,据说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百度百科对它的内容简介只有一句话:“去行走,去种植,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是能像上帝一样的!”节选、删改后被选为七年级的课文,题目叫“植树的牧羊人”。我们从中读到的是这样一个“种树人”:他“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每一颗都挺饱满”。他“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他“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不要指望着每一件事的成功,成就。显而易见,“最非凡,难忘的人”就是有着这样的毅力,这样的无私的人。
        台湾作家林清玄有一篇题为“桃花心木”的散文,被选为六年级的课文。里面写了这样一个无名姓的“种树人”:“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说:‘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作者以此提醒人们:“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我们明天的生活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唐代大作家柳宗元写过散文《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被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面写了一个叫郭橐驼的“种树人”:“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说他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完一棵树,“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种植、移栽)也若子,其置(种完后放在一边)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不抑耗其实而已”。他说别的植树人“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所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作者最后感慨说:“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我们都是植树人,只是我们不是“郭橐驼”,我们是“他植者”。2020.6.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