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新课改实施中所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想要提升教学有效性,就需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生物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教学效率较低,而且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利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思维调整,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课堂主导性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发言权,这也就会逐渐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己在教学中角色和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发展。在方式和行为上,教师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教师主要是从旁引导,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惑时及时指正,只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效率才能有所提升。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上,教师首先要从教学理念入手,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使教学能够更好的发展。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走进细胞”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搜集资料,并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讲述这节内容,学生在讲解完之后,教师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学能够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注重情感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性
高中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是比较大的,而且很多生物知识也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遇到困难,如果师生之间关系比较紧张,学生就不会主动请教。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鼓励,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生物、喜欢生物,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显著的提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并对学生施以语言上的鼓励,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对于学困生教师也不要采用批评说教的方式,而是要有耐心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关爱。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情感的调控,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持激情,教师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情绪低落,学生也会比较沉闷压抑,同样,如果教师热情高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有明显的提升,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利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实验探究,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涉及的实验内容也是非常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在实验探究中有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虑,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但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也就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在生物学习中,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是比较少的,生物知识的逻辑思维是比较强的,很多内容如果没有实验辅助,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内容,那就很难取得的良好的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而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有所不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就导致学生难以从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采用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节教学内容中,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分层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更好的发展和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优缺点以及能力水平也都不同,教师只有注重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真正帮助学生改善自身问题,并结合学生自己情况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方案措施,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水平,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春兰.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版, 2015(4):73.
【2】白改霞.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J]. 引文版:教育科学, 2016, 000(006):P.114-114.
【3】朱文彬.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华少年, 2019(17):26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