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赵艳
[导读] 科学课堂应是生活化的,需要活动的加入、学生的自主参与、老师的情感引导。
        摘要:科学课堂应是生活化的,需要活动的加入、学生的自主参与、老师的情感引导。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才让一堂科学课充满生活的活力。而在科学启蒙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思维习惯培养  观察能力  探究能力  实践能力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良好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对事物先观察的思维习惯
        学会观察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开始。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锻炼。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持久性、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选择性。老师培养学生学会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思维习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提供无穷动力。老师在观察过程中注意自身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还要适时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在六年级下册第一章里提到的“微小世界”一章中,放大镜观察身边的事物,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明确提到要着重对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通过直接体验观察,间接观察体验,积累对身边事物、自然现象的基础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
         在实际教学中,在教授《物质的变化》这一课前,我将一个铁钉完全浸没在加了水的透明瓶中,一个铁钉一半浸在盐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里,让学生每天按照对比表格去观察、记录瓶内所发生的一点点的变化。通过学生们观察记录的表格,讲课后,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铁锈怎么形成的了。”我又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减缓铁生锈的速度的。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的习惯,学会了科学的观察和记录,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大的成就感。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思维习惯
        解决一个问题比背会一个问题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只作为了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毫无保留地把答案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究,去经历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碰撞,感受探究中合作带来的快乐。时间长了,学生习惯于从老师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能若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或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带来力量和快乐,养成了主动探究的思维习惯,那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很多问题就在自主探究中能被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如:家里的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一支蜡烛燃烧了它的物质消失了吗?身边的水污染应该如何治理?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味地寻求老师的解答。

当然,老师应该适时适度地引领和指导,帮助学生把自主探究有效地实践下去。
        三、养成在做中学的思维习惯
        “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科学课强调“做中学”,实质上是养成实践中检验真理的思维习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奥妙。实践中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而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理解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科学教育者要养成学生做中学的思维习惯,引领学生在实验之前要明确实验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实验的方案。
        如:在电路这课时,让学生明确目标,如何让链接小灯泡发光,这节课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问题,应该如何动手解决。此时老师千万不能急于帮助学生检查问题,要激励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分析,有可能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种原因,比如:线路某处没有接好导致断路;电池电耗光了;电池正负极安装反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开关接线处松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自己动手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动手实践中学到知识,获取了对待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品尝了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培养从身边应用知识的思维习惯
        小学科学和生活紧密连接,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要培养学生从家庭、身边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思维习惯,使知识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大多数情况下,现在很多家庭舍得为孩子投入,但他们的投入就是多为孩子买科普书籍,科普影像资料,往往缺乏引领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应用科学。长期下去,孩子们养成了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让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了。
        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消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让科学真正的为我们所用。如:烧水壶的水垢如何去除;自行设计一个宠物定时投食器;进行月相的观测和记录等。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废物,学会变废为宝。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等,都可以为我们的科学实验提供材料。
        总之,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教育者,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在科学课中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学会审美,培养观察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们无穷的探求欲望和后续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徐良明.科学课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J].浙江教育技术,2010(10).
        [2]王政.略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1(09).
        [3]赵华秀.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