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文本 以读促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林超芳
[导读]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而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摘要】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而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活用文本、以读促写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拓展适合学生读写训练的主题,教材是最好的范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文本的示范作用,发掘教材读写结合的教学点,进行丰富的语文实践,让小学生在深度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练笔,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依托文本;读写结合;写作能力
        小学生阅读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准绳,让学生充分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这个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让阅读成为小学生写作教学的基础。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指导小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进行模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抓住文本精彩句段,激发仿写欲望
                (一)、仿写句子
        我们目前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文章,对于小学生学习写作是很好的范本,让刚刚起步的小学生从模仿开始。写作的难度在于学生没有兴趣,没有氛围,无法激发学生的动笔欲望,就无法打开孩子的思维。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文本,引导学生品析文本的精彩句段。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寻找合适的练笔点,通过这样的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我们可以将读写结合的样例分成仿句、仿段、仿篇。
从文本中的语言样例入手,是学生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每个作家有各自的语言风格。对于写作刚起步的小学生首先要从学会模仿文中优美的句型,是习作的一种手段。
        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匆匆》这篇课文,有很多优美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仿写训练。“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作者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感慨时光流逝的匆匆。根据这段的语言样例,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学生的思维马上打开,有的孩子写:“谈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散步的时候,日子从脚边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手边过去。”还有的孩子写:“唱歌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听音乐的时候,日子从耳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身边过去。”很多学生都仿写得很出色。
                (二)、仿写段落
教师还可以从文本结构入手,落实读写结合的有效性。比如构段仿写,我们经常会发现文本中有些段落的构段方式较为典型,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这些段落,让学生先了解作者是如何构段的,然后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构段仿写。如人教版第八册《松鼠》一课,有些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在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构段方式之后,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想想它有哪些主要特点,然后模仿文本的总分结构,先总的介绍这种动物的特点,再进行具体描写,说明它的特征。除了构段仿写,还可以以文本篇章为样例进行仿写。
                 二、放飞想象,在文本的空白处补写
儿童是天生的想象家,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心灵就不会思想。因此,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各年级,文本的省略比比皆是,教师要抓住文中的习作训练点,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张扬孩子个性[1]。
         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穷人》一课桑娜对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的心理作了描写,连用七个省略号,文中留下七处需要我们补白的地方。

教学时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补白,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人物的刻画。通过这样的片段补白练习,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例如在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播放有关地震的视频,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处境。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学生很自然地能把阿曼达当时的表现写出来。
        三、延伸想象力,续写、改写文本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作延伸。续写前,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熟记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延伸故事情节展开续写。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的教学过程中,课文描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合家团聚的圣诞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文章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死亡,表达了对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这是一个悲剧,很多学生在阅读了这篇童话后都对小女孩的遭遇感到非常同情,课堂上学生纷纷站起来谈感想,有的说:比起故事中那个小女孩,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多好,是多么幸福。有的说:从小到大,我都生活得很幸福,都吃得饱穿得暖, 在家里有爸爸妈妈疼爱我,在学校有老师同学关心 我。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续写 或者改写,例如教师问学生如果当天晚上有人买了小女孩的火柴,她是不是就不会死亡,如果没死亡,她今后生活会是怎样的,同学们尝试以这个结果进行写作。这样的习作训练可以拓展孩子的思维,写出的故事情节更扣人心弦。
         四、写读后感,促成内化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某本书籍或者文章后产生的心得体会以及情感感悟 [2]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阅读文章后把内心的感触写下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情感变化,通过习作抒发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之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再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先引导,文章中写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父亲不顾周围那些人的劝阻,为了跟死神赛跑,几天几夜不合眼,克服种种困难,在那片废墟中不停地挖了整整36个小时,他的行为体现了父爱的伟大,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敬佩的父亲啊!让学生带着这种敬佩之情一起来朗诵。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一下自己的父母,虽然我们没遇到过大灾大难,但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时刻都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这篇文章的感悟写一篇读后感。这样带动学生以读促写,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综上所述,依托文本读写结合是个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活用文本、以读促写,要长期不断地在教学中渗透,让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某种本能,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写作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小兰.聚焦小练笔读写巧结合[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9).
        [2]张志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7, 14 (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