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疍家,是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被称作"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等。虎门新湾,是一个传统渔村,渔民们以海为家,世代打鱼为生,但在工业浪潮的影响下,疍家人的生活和文化慢慢被遗弃、遗忘。我校有最多的渔民子女就读,本文希望通过对他们的研究,了解疍家文化的传承状况,并能提供保育和传承疍家文化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渔民子女、疍家文化、传承
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国家认同是核心素养里面的重点内容。而爱国主义的情操往往表现在我们对家乡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历史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地方历史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从不同层面和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乡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可。
虎门新湾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南端、珠江口畔,与江河为邻,历来都是渔民往来聚集、渔类集散之地和寻觅地道渔家风味之地;新湾现有户籍人口11000多人,大部分居民从事渔业或与渔业相关的行业,这里拥有东莞市唯一的省一级码头,成立了国家级合作社——东莞市虎门渔家水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立了新湾渔家品牌;新湾建立了东莞市唯一的疍家文化馆——新湾疍家文化展示馆,积极传承和保育疍家文化。虎门新湾,拥有研究疍家文化较好的乡土资源和素材。
疍家人有不论四季都戴海笠的习惯;疍家人对饮食很讲究,白水煮菜是水上人家独特的海上饮食习惯;咸水歌是疍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渔歌文化,疍家人习惯唱、叹疍家歌。过去的疍家人少文化,信鬼神,不管吉凶都要托诸神灵,至今沿袭。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新湾疍家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疍家历史文化,在疍家历史文化的熏陶下,新湾渔民形成了淳朴善良、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乐观向上、热情好客的品质,但也存在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
经笔者调查了解,80后、90后对于疍家文化还有不少人了解,从00后开始,对疍家文化基本上不感兴趣,了解得非常少;对疍家文化的传承就更严峻,几乎为零——以最普遍的一项活动为例,渔民离不开渔网,织网是一项必须懂得能力,即使这样,80后知道织网的少之又少,90后、00后就更加不去提了。独特的疍家文化面临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往往表现在我们对家乡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新湾是东莞虎门镇唯一一个渔民社区,渔业发展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疍家文化,地方特色明显,乡土文化浓厚,是不错的教育资源。热爱家乡是以热爱祖国为首要前提的,但热爱祖国首先要从热爱家乡做起。如果一个学生,连家乡都不了解、不认可、不热爱,又怎么会对自己的国家了解、认可和热爱呢?
我校地处新湾社区,新湾社区每年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大约在50人左右,约占学校总人数1/20。疍家文化的传承关键在渔民,渔民的希望在孩子,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渔民子女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本土疍家文化,增强自信心,促进全方位发展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保留疍家文化的多样化和传承发展的作用。在思考过程中,笔者尝试了一下一些做法。
一、多形式地收集新湾疍家历史文化资源
1、建立学习小组、分类找资料。以假期作业的方式指导新湾渔民子女利用寒暑假对疍家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建立学习小组(三五几人为一组,也可自己单独为一组),对围绕渔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有特色的疍家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探究,搜集与本组主题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再配以文字说明。资源搜集主要是收集和整理资料,比较容易上手,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活动效果也十分好。学生通过学习和运用调查探究、分类方法,了解了自己身边的疍家历史文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怎样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交往技能。
2、关注“新湾疍家”,领略“渔家魅力”。“悠悠珠江口,浓浓渔乡情”。为了保育和传承疍家历史文化,新湾社区设立了“新湾疍家”公众号。2009年,正阳社工进驻新湾社区,成立了疍家历史文化保育工作小组,在 “新湾疍家”公众号上增加了大量疍家历史文化信息,大大丰富了公众号内容。笔者积极引导新湾渔民子女关注“新湾疍家”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关注疍家人的生活现状、了解新湾社区历史文化和渔港渔村的社情民意,在获得相对完整的新湾疍家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将自己融入到了新湾渔民文化之中,找到了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3、采访渔民,留存新湾疍家历史文化。采访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笔者鼓励新湾渔民子女可通过采访父辈、亲戚、邻居或特定渔民收集新湾疍家历史文化信息。通过采访,学生获得了一部分珍贵的新湾疍家历史文化资料,同时也了解了“疍家历史”、感知了疍家人的生活、感受了时代的变迁、收获了因时代进步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多角度地体验新湾疍家历史文化
1、参观展馆,感知新湾疍家历史文化。2017年6月30日, 虎门镇新湾疍家历史文化展示馆正式开馆。
展馆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上百件疍家历史文化古物,多角度展示了新湾疍家人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民风民俗。新湾疍家历史文化展示馆离我校很近,方便组织学生参观。笔者动员新湾渔民子女利用周末或假期走进这所展览馆,亲身了解、感受新湾疍家历史文化,返校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这些活动加深了我校渔民子女对疍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渔民子女对家乡和社区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
2、设计美食线路,寻味“美味新湾”。《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纪录片,以食物为窗口,用人物故事串联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这部美食纪录片,人们得以读懂中国。“一方水土一方人”,新湾,是疍家人群的聚集地,有着属于疍家历史文化特色的美食餐饮。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寻味“美味新湾”的活动,引导新湾渔民子女通过调查发现身边的美食,展示新湾疍家的餐饮文化。我校新湾渔民子女通过调查了解,新湾有“明记餐馆”、“牛记”、“肥姨”、“兴记”、“肥强”、“祥记海鲜馆”、“成记”、“秋记”等十多家地道的渔家风味特色餐饮店,其中“鸡煲”、“杂鱼煲”、“墨鱼饼”、“杂锦煲”、“鸡婆(河豚)”、“蟹饼”、“一夜情(三种煎鱼)”、“椒盐九肚”等十多道正宗的疍家名菜值得重点推荐。学生还设计了“寻味新湾”美食线路和解说词,这一活动激发了我校新湾渔民子女关注社区、关爱家乡、热爱社区历史文化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
三、多方法地传承新湾疍家历史文化
1、拍摄照片,定格新湾疍家历史文化。活动要求:拍摄与疍家历史文化主题相关的照片,格式不限。拍摄对象可以选能反映出新湾疍家历史文化的场景、器具与人物,也可以翻拍与新湾疍家历史文化相关的老照片。同学们在拍摄完成后,回到学校与同学一起分享照片的内容及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湾疍家历史文化的了解,保留了一部分新湾疍家历史文化。
2、校本课程,留住新湾疍家历史文化。近年来,新湾渔港独特的人文风情,让不少摄影爱好者、画家、艺术家为之痴迷、甚至对新湾渔港流连忘返。我校钟建平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我校开设了 “钢笔速写”校本课程,指导新湾渔民子女通过画笔将渔村美景留住、通过速写把疍家历史文化定格。钟建平老师开设的校本课程,以“新湾疍家历史文化”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新湾渔民子女传承“疍家文化”的兴趣与动力。
四、多策略地拓展疍家历史文化
1、融入乡情,以地方历史带动疍家历史文化传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国家认同基于对家乡的认同”。新湾疍家历史文化是虎门当地的特色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虎门,在中国近代史上大放异彩,近代与虎门相关的历史著名人物有虎门销烟的英雄人物林则徐、民国政要王宠惠、抗日名将蒋光鼐……虎门的历史名人,突出表现了个人对国家、对民族的无私奉献、对家乡的热爱。了解这些历史人物,虎门新湾渔民子女也会受到触动,新湾“疍家人”身上也有英雄的影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疍家历史文化与地方历史,将他们融入到乡情之中,从而产生一种被认可的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的学业和德育的发展。
2、开发课程,以校本课程推进疍家历史文化传承。结合拍摄照片,定格新湾疍家历史文化、设计美食线路,寻味“美味新湾”、钢笔淡彩,记录新湾疍家历史文化等活动,可以开发以新湾疍家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疍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对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丰富了虎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也为历史学科教育提供了课程资源。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浪潮的洗礼下,已经“洗脚上岸”的疍家人,慢慢习惯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于疍家文化逐渐走向了生疏和淡忘。对于一个“历史人”来说,深知历史延传的重要性,疍家历史文化不能因为时代的发展反而走向没落。“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渔民子女可能缺少了疍家人的生活体验,但不缺少疍家文化的感知与氛围,他们应该把父辈祖辈的疍家历史文化记住,他们身上,应该担负起疍家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尽管在初中阶段的地方历史教育不充足,但我依然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对虎门新湾疍家历史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承,让更多的渔民子女了解自己的历史、明白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谢文玉:《传统渔村迈出脱贫致富新步伐》 (《新经济》 [J] 东莞 2015 )
[2]:《广东部分地区渔民的生活现状调查与思考: 基于广东省东莞新湾渔港、汕头南澳实地调研》(《 渔业论坛》[J] 2018-8)
[3]:孙芙蓉,尤祖锁,陈孝涨:《渔村义务教育研究:新渔村建设中一个亟待关注的研究课题》(《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
个人简介:
何忠南,男,东莞市虎门第五中学历史教师,中一,2005年毕业于广州大学历史系,东莞市第三批初中历史教学能手,现任九年级历史教师。
06-19年,本人有多篇论文在东莞市历史教研论文中获奖(其中,2017年撰写论文获东莞市教研论文一等奖); 2019年获得“东莞市第三批初中历史教学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