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王晓霞
[导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完善。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完善。许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在成绩方面也总是会显得忽高忽低。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能力便是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培养,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计划。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多年的实践证明,成绩的高低与思维能力有明显的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数学由于其逻辑与思维性强,对数学的学习、问题的探求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能力的分水岭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同的学生会展现出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有的学生反而在不断下降。经调查发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简单,那便是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习教师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方法。然而,那些学习成绩在不断降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只是某个知识点的结论,并没有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方法。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不断下降。只有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才能让学生们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也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与数学能力结合起来,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到那么困难,而是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另一方面,数学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独立思考、自我判断,并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一些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当下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对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有所强调,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能够做到与重视的教师数量却不尽人意.许多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却过度的追求新颖的教学方式.第二,教师为了赶进度过快地讲课.第三,教师在授课中由于对知识掌握得不够彻底,导致上课意外的停顿.第四,教师对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却忽视了对重点知识点的强调.第五,给学生进行了题型训练,强调一题多解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对其的归纳.学生由于受这些问题的影响,对知识掌握不扎实,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自然也得不到锻炼.现如今,大多数的学校与教师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3基于核心素养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搭建问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搭建问题化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教师在搭建问题化教学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基础出发,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课件动画演示):由于今天中午爸爸妈妈不在家,所以小明想打电话订午饭。学生看完后,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小明没有把他家的位置告诉对方。”教师说:“对呀!那么在生活中怎样确定位置?”教师通过创设这种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步骤。


        3.2注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应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点的结论,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的思维,把复杂的问题拆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予以解决。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3让问题调控教学,引领学生走向思维深处
        “让问题调控教学”策略的特点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既是教学的主线,又是教学的延伸,它贯穿教学的始终。提出问题绝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思维上的碰撞。因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获取了知识,还提升了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思,探有所得。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1)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哪个图形?(2)观察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明白: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问题调控教学,逐步引领学生走向思维深处,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数学思维。
        3.4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创造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革新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和需要阅读能力的语文学科不一样,数学答案是确定的.虽然每一套数学题的解题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答案唯一性不可替代,计算错误就是错误.正因为这样一个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自己走到死胡同,单纯的套公式,学习自主能力和解题灵活性不算好.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打破平常的惯性思维的题目,答案还是唯一的,更加开阔的解题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探究题目计算题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办法.
        3.5采用激励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要知道,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要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力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多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敢于思考。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他的薄弱之处,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丰富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动力,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
        结语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现的机会。学生在课下也应多多巩固课前所学的知识,并在课后预习即将要学的知识。在授课时,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某个知识点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规律。
        参考文献
        [1]侯彬.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62.
        [2]惠导毅.探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6):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