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中学习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以《鸡兔同笼》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 汪若莹
[导读] 各国教育改革以来,教学评价理念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
         摘要:各国教育改革以来,教学评价理念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在研究学习性评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着定义不清、操作性不强、概念混淆等问题,缺乏可操作性的模型等问题。本文在明晰学习性评价的定义的情况下,提出了几点改进对策,并设计了学习性评价的操作模型(学生自评表)。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为例,课后收集的学生自评表也反馈出来每个学生的感受还是不同的,不同的孩子的知识盲点不同,多数学生是教案中设计的难点“假设法”难以突破,但个别学生是不同的知识点比如“砍足法”。学生在反馈中会写着向老师求助,但在实际上,学生不会上来请教老师为例,如果没有评价表,答疑可能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个人。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评价表确实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教师可以更直观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

关键词:学习性评价  模型建立  学生主体   反馈原则

1.学习性评价的地位
新课改《纲要》指出现有评价模式存在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的问题。改变原有的评价模式,转变成强调评价对学生的反馈和提高作用的学习性评价,是新课改的关键一环。
在学习中,教师给学生的即时性反馈可以大大消除学生现有水平和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
学习性评价的本质特点是将所收集的信息用于改进,主要表现在对后续的教学的改进效果,而不仅停留在展示和记录这一层次。它的核查功能也是学习性评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过程中,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反馈的意识。
学习性评价的判定非常直观,在评价活动中,只要收集的信息能帮助诊断、分析并用于改进教与学,就是学习性评价。学习性评价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受形式,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和实施方式的局限。

2、国内研究现状
很多教师在研究时,混淆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和学习性评价的概念。也有不少教师简单地将其概括为过程评价,或者更简单地认为就是单元测验,将一些评价方式例如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归为学习性评价,这是对概念的泛化与片面化。
目前的论文大多停留在个例研究和概念的描述,文献搜索等层面上,缺少实证类研究,和模型设计推广。因为缺乏简单有效的学习性评价模式,大多学习性评价仅用于研究调查,无法长期持续,教师也很难对班级每位学生进行检测,操作性难度偏高,难以落实。如何设计一个学习性评价模型以及落实是目前我们更需要去探讨的问题。

3.推进学习性评价策略研究   
3.1加强教师团队对学习性评价的了解
新课改提出以来,在轻负高质的口号下,学生在校作业越来越少,家里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学生反而负担加重了,效果却不甚理想,"减负"变成了"加负"。如何实现真正的“轻负高质”。从教育的功能上看,学习性评价是实现轻负高质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研究中,反馈性原则非常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学习性评价正是在这一原理指导下诞生的具体评价理念。教师教育机构(师范院校)在教师培训中应当要加强相关培训和新知识的输入,通过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带动高素质人才引入新概念,来帮助教师理解学习性评价,掌握学习性评价的特征、方式,提高教师实施学习性性评价的能力。理念的引入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但如何转化到教学实际中,还是需要有一个比较详实、简便的的操作模式,可复制、操作性强的模式才能真正的落地。

3.2建立学习性评价的模型
以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鸡兔同笼》这一课时为例。这一节课我们准备了两个例题。鸡兔一共8头,20只脚,鸡兔各几只?另一个例题:鸡兔一共35头,94只脚,鸡兔各几只?教案中介绍了四种办法:画蛋法、列表法、砍足法、假设法。(如表4所示)

表4:学生自评表:《鸡兔同笼》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_
目标1:你会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1.笼子里有鸡和兔共8只,它们共有22只脚。

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请用列表法解答)
鸡/只    8                           
兔/只    10                           
脚/只    16                           
    答:鸡有(  )只,兔有(  )只
请你用红笔圈出有错误的地方,思考自己为什么错呢?
目标2:你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1.“水上世界”有乌龟和灰鹤共50只,它们一共有164只脚。乌龟和灰鹤各有多少只?
2.小明有面值8角和1.2元的邮票共12枚,这两种邮票的面值总额为10.8元。他有8角和1.2元的邮票各多少枚?
3.小兔和妈妈一起去踩蘑菇,晴天每天可采200个,雨天每天可采120个,它们一共采了8天,总共采了1120个蘑菇。这8天中有多少天是晴天?
请你用红笔圈出错误的题目。
用红笔圈出开始出错的地方,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一步错误呢?
这一节课,你印象最深的环节是什么?
这个环节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哪里不是很明白吗?      
老师对你的反馈      


4.实践分析
通过试验,我们发现,学生的易错点还是比较集中的。计算错误占1/12,而方法不掌握的占2/12。
学生更喜欢直观化,简单理解的方法画蛋法,列表法。
绝大部分同学还是能模仿例题完成习题。少部分同学提出了不太明白假设法。个别同学说不了解砍足法。
在问卷中,有几位同学给出“非常非常有趣”“老师讲的十分有趣”“数学也可以这么简单”的评语。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学习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在课堂中不断优化自身的过程,教学相长,才能让师生双方都有所成长。从学生的自评表上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也自己完成了巩固。“非常非常有趣”“老师讲的十分有趣”“数学也可以这么简单”等评语也反应了教学的教育性,学生得到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教师也能从中得到来自学生的肯定,更好地反思课堂的不足之处。比如笔者在学生的评价中发现直观的画面感的导入,可以在学生感兴趣的时刻对知识点进行渗透和强化,比如笔者在列表法时强化了“每多1只鸡,少2条腿;每多一只兔,多2条腿”,强调了差2的知识点,在后续讲解砍足法时,学生的理解程度明显有所提高,对砍足法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很多学生在反馈中表达了对有意思的名字很感兴趣,比如“画蛋法”,“砍足法”,“兔子投降法”等名字提到时,学生“哇”的惊喜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在设计教案时准备一些有趣的名字或者口诀帮助学生记忆。6位同学提出没有印象很深的环节,也能帮助笔者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语音语调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给自己设定更明确的目标。10分钟内,绝大部分学生完成了自评表,加上单独讲解的时间大约用时15分钟。学生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究竟是哪一个知识点比较薄弱,长期坚持,自我反馈能力能大大提高。
学生可以在自我检测中找到指导性信息并反馈于学习,在评价过程中,每个个体自身得到了发展和突破。这一评价模式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在学习进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回顾、检测和反思能力,强调学生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
[2]冯翠典 , 高凌飚.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J].教 育 学 报,2010,6(4):4.
[3]孙立坤,鲍建生.提高数学教师形成性评价能力的设计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2):2.
[4]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性评价” [ J ] . 课程·教材·教法 . 2008, ( 9) : 21 -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