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化发展,数感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特别是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良好的数感,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掌握和描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学生良好数感地形成,也成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本文针对一年级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现状问题进行论述分析,从并“联系生活,体验数感”、“创设情境,建立数感”、“多种表达,提高数感”,提出可行性的应对策略,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数感的现状;培养策略
对于学生而言,数感是关于“数”的良好智力结构,是对于“数字感”与“数学感”的统一,是其“运算过程”与“运算结果”等方面,对数与数量关系的把握。教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天赋不同,他们在入学前的数感发展状态也就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掘数学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改善与优化、重组与拓展,精心设计与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感、增强数感。
一、培养一年级小学生数感的现状问题
尽管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问题已得到了大家广泛关注,但对于如何进行数感的培养,还尚无公认的教学模式,众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摸索中前进,因此,一些现状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教学中。
(一)教师对数感培养的观念淡薄
很多教师对于“数感”而言,是既熟悉有陌生,因为自新课程改革提出“数感”这个词以来,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教师也耳濡目染,对于“数感”也了解到很多信息。但对于“数感”的概念与“数感”的培养策略而言,众多教师仍凭“感觉”,一些教师甚至认为“数感”是随着学生不断的知识积累与深化学习,会自然而然产生的能力,不用刻意去培养。由此可见,很多教师对“数感”还没有深刻地认知,在培养方面,也没有一个良好的策略,这就造成在日常教学中,他们不能有意识的去利用身边的素材或者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非常不利。
(二)培养过程中学习与生活脱离
数感地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又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为了发展自身的思维方式,以此来发现、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还步能够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特别是一些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例举拓展说明,大多是利用教材中的案例,不能很好地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思维固化在“数学”课本之中,而数学知识又是对生活抽象的概括,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数感”的养成更是无从谈起。
二、培养一年级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体验数感
学生数感地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它与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紧密相连。同时,“数学”又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在生活中有许多情境都可以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与判断。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中,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依据,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相连,让学生从中体验数感,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数学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17个小朋友中午一同吃西瓜,现有3盘西瓜,每盘6个,如果一个小朋友分一块,够分么?学生首先要先确定人数,共有17个小朋友。
在确定西瓜的总数,经过计算得出18块,而,说明西瓜数大于小朋友总数,所以够分。学生能够把人数与西瓜总数进行比较分析,进行判断,说明对数感已经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
(二)创设情境,建立数感
“数”是生活事物的抽象符号,教师在培养一年级小学生对“数”的认知,要依托于教学情境地创设,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选择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真切地数一数,理解数与数之间的顺序、关系,进而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建立数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一数”方法的多样性,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数一数”的简洁性和必要性,依靠自己对“数”的直觉反应,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数一数”,进而让自身的“数感”得到培养。
例如:如图1,“数一数”蜜蜂的数量。
(图1) 数蜜蜂 (图2)画区域数蜜蜂
此图的蜜蜂排列较为随意,在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之前,只能一只一只地去数。有的学生从上到下去数;有的学生从左至右去数,这样的方式都容易多数或少数,正确率不高。也有的学生边做记号边数,保证了正确率,但是速度较慢。这些都证明学生的“数感”不强。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分类的方法(如图2),把蜜蜂一群蜜蜂分成四个区间,分别数每个区间的蜜蜂,然后相加,这样即快又准,有助于学生“数感”地培养。
(三)合作交流,提高数感
对于“数”的表示方式,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这也是“数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在实践教学中,却很少有这样的练习。比如说,表示“”这个数,不同的学生会想到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学生用表示,有的用英文one、有的用图形、有的用手势、有的用字母、也有的用实物进行表示,只要学生的表达方式言之有理,都是可行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通过交流合作,吸取别人表示“数”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既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自身的数感。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深入探究教材,充分利用生活中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渗透,让学生的数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和发展,最终自身的数学素养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贾剑峰. 小学生数感发展现状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6, 000(005):11-13.
[2] 徐丹.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感的探索与反思[J]. 广西教育:义务教育, 2017(9).
[3] 沈琦. 例谈培养一年级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J]. 学校管理, 2016(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