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家国情怀教育初探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林巧
[导读] 本文通过对家国情怀教育概念分析,探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家国情怀教育。
        摘要:随着当下我国对道德品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由我国教育部门统一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不仅体现了对学生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的培养,还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这对于促进学生正确态度、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许多地区的小学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主科”,却忽视了“副科”教学,许多教师、学生、家长都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更无法实现家国情怀教育。本文通过对家国情怀教育概念分析,探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教育;教学策略
家国情怀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内容,其体现了对家庭的关爱、对国家的热爱,这是一种对家、对国的一种真挚情感。然而,当下社会一些“反对国家统一、支持台独、港独”的现象时有发生,而这些事件的带头者竟然有许多是中国人,其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些人缺乏最基本的家国情怀,在他们内心意识之中没有对国家形成一种认同感。为了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意识到道德与法治中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作用,并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家国情怀概念分析以及其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的传统社会形态是一种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从古至今无数先人奔走在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并为之付出生命,这反映出一代代国民浓厚的家国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国情怀已经成为我国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不断地传承、发展。在当下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现象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不仅是经济领域,政治、文化领域同样也是如此,这就说明各个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价值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着碰撞、交流、融合。在这一时代境遇下,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教育工作者应当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意识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
        2.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策略
        2.1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展开家国情怀教育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固然是一门副科,但是其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往往都会涉及一些家国情怀内容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教师需要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之中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在讲到《家人的爱》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讲出自己身边有爱的小故事,并选出一个进行角色扮演,寓教于乐,丰富学生的思想。最后,教师将这一故事进行升华,引导学生意识到如果每个人心中都能够有爱,那么从小家到大国,都会被爱包围,从而使得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爱国情怀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进行引导,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2 树立道德榜样,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程度较低,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人、事、物的影响,产生好或坏的行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到榜样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一个典型的道德榜样,使得学生从榜样的身上学到道德情操以及家国情怀,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教师在讲解《心中有榜样》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其中提到的模范人物——雷锋,来为学生树立一个模仿道德榜样。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可以讲述关于一些关于雷锋的个人事迹,如“义务劳动”、“模范班长”、“牺牲过程”等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到雷锋牺牲自我、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品质,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并非只是教材之中的虚拟存在事物,而是具体、实际的,生活中出现的任何一件小事情都有可能蕴含浓浓的家国情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置“道德先进学生”,将榜样学生的优秀事迹设置专栏,鼓励学生向他学习,引导学生在向榜样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家国情怀意识,并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道德榜样的树立,学生能够从其身上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以及道德情操,学生在向榜样学习过程中,其家国情怀也会逐渐获得提升。
2.3 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不仅需要展开家国情怀教育,还应当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将其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实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要转变理论教学模式,还要适当地组织一些社会活动,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关爱老人”的敬老院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做一次志愿者活动,通过帮助老人、关爱老人、与老人进行沟通来形成一种尊老的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清扫、帮助长辈做家务等活动,使得学生养成乐于助人、孝顺老人的精神品质,以提高其对家国情怀的感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家国情怀,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在具体的活动中升华学生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理念以及家国情怀。
        3.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国情怀教育,教师需要意识到家国情怀的概念以及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体现家国情怀的知识,在这一基础上展开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在班级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为学生树立一个道德模范榜样,鼓励学生向其学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最后,教师要适当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程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路径[J].改革与开放,2019(24):117-119.
[2]王欢.让家国情怀成为新时代育人起点[J].人民教育,2019(19):1.
[3]徐丹.有家国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J].文教资料,2019(27):174-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