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能够提出问题;学会猜想,进行积极的动脑探究;学会验证,善于动手实践,得出自己合理的结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的探究模式下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培育科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 启发探究式思维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发展越来越快,创新技术越来越强,科技的强大也推动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要有强大科技。”可以说,没有科技的强大,就没有国家的强大。为此,我国在2017年开始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覆盖小学整个阶段,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在2017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这是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基本遵循。
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我认为首先要开发孩子们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猜想;学会验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的探究模式下进行有效的科学思考,突破自我,培养创新精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围绕课标的提出,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启发和培养。
一、学会质疑,能够提出问题,用探索的眼光感知事物
要有敢于质疑的态度,对于学习科学至关重要。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对事物的表象进行质疑,才会引发思考,从而继续深入研究,突破已有的认知,体会出追求事物本原的乐趣。我在教学五年级《拧螺丝的学问》时,当我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螺丝刀后,有学生就提出了问题:“老师,你为什么要拿那么多种螺丝刀啊?”这个问题太好了,我顺势回问了这位同学:设计师为什么要设计大小不同的螺丝刀?学生的好奇心被吸引起来,探索的劲头增大了,这种能提出质疑,具有创新思维的同学,学起科学会更快的发现、体察问题的本质。
二、学会猜想,进行积极的动脑探究
在科学的探究中,要有敢于猜想的精神,其实勤劳的中国人在没有先进科技的时候就对很多现象进行过猜想。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楚辞?天问》中就有对月亮的猜想描述,其中一个我们如今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那时的中国人认为月球是空心的,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的天文学家经过对月球的物质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月球的内部可能是空心的说法。又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量子力学等,这些理论和猜想在后来的研究中逐渐被证明了真实性,成为人们现在认知的定理。也有一些猜想是不能成立的,但也需经过验证后才能推翻猜想的命题。
无论正确与否,猜想都是可贵的科学精神,对于科学教育来讲,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猜想是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猜想千奇百怪,对孩子们的猜想及时肯定与鼓励,让孩子们知道在科学研究中猜想是重要的思考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前提。
三、学会验证,善于动手实践,探究出合理的结论
猜想后,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必由路径。如二年级的实践课《拧螺丝》我在教学这一课先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的螺丝,经过分析发现各种螺丝是有着不同的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亲自实践,拿起螺丝刀尝试拧螺丝,在实验中发现每个螺丝的头顶部都是不同的,根据形状的差别需选取合适的螺丝刀,这样就超越了简单的老师说教,实践结果是在学生自己体验后得出的结论。
四、学会表述,能用探讨的精神与同伴交流
人类会用精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是自然进化赋予我们的一项奇特本领。在科学探究中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发现某个事物与大众的认知相同或不同时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探索或提出问题,使信息得以流动传播,这便是科学探究的目的。在《轮子的故事》这一课中,我就侧重于交流的手段教学,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前期的认知经验,有的说自行车的轮子,有的说汽车的轮子,还有的观察了校门使用的伸缩门的轮子……这样在交流中,孩子们逐渐知道了轮子的发展,我适时引出轮子的发展简史,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得以激发,纷纷表达自己的探究愿望。因此,交流在科学探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我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发展个性化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学生们在课堂上学的开心,思考的深远,体会的深刻,感悟的透彻,启发了科学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培育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