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拓展——国画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袁雁
[导读] 美术表现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国学为前提的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基于美术表现为前提来构建学校的国画特色教学,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内容摘要】:
        美术表现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国学为前提的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基于美术表现为前提来构建学校的国画特色教学,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画  校本课程
        一、课程的缘起
在国家提出美术核心素养的同时,美术课程开发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校是一所9年制学校,我们设想在美术学习的长度、宽度、高度3个方面进行规划。长度是指对学生9年的国画课程学习进行整体规划根据每个学年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制定阶段性课程内容及评价方式;宽度是指在校开设多元、多样、多姿多彩的国画课程,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国画课程的多元性、多样性以及它的丰富多彩从而产生对国画学习的热爱形成自己的爱好与兴趣。而高度上重点放在学生的作品形式评价上,这里我们设想学生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的能力不仅仅停留在国画作品的完成上,而是应对国画艺术文化的理解与关注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校本课程应该是国家课程教学中一个很好的补充环节,因此我们思考在整合国家课程的同时加入学校特色的国画基础课程,而这种课程的设计我们力图避免以往课程中单列形式,不同年级教学中的重复,知识与技能的断裂等现象的出现,它应该以一种链式学习的形式出现,具备比较鲜明的连贯性、组织性和互动性的特性。体现出美术核心素养间相互的融合与拓展的联系性。
二、构建与思考
(一)构建以“中国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体系
        1.突出特色,制定以“中国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规划
         我们以教学的三维目标为主线,设计我们的课程研发思路。
        ①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中国画知识以及中国画传承人、专家活动事迹
        初步了解中国的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吴镇中国画传承人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作品特色。了解中国画这一传统民族文化及一些传统的绘画方式的演变历史知识,在搜集中国画写意的方式表现作品的等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②过程与方法方面:理解和掌握中国画文化繁荣发展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
        通过欣赏、创作、评价等方法探究中国画艺术,体会中国画的创作过程。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激发对传承家乡特色的中国画名家艺术风格,利用乡土资源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作为嘉善人的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画家,了解家乡的历代国画大家。
        2.精心打磨,确定以“中国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内容
        在多次商讨和论证后,最终确定在地方中国画教学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编写校本课程《我和大师有个约会 中国画课程》。以一到六年级,初一至初三的学生为普及对象,每个学段有不同的学段目标,分层设置,层层递进,按照走近中国画、学画中国画以及传承中国画三大板块,除第二个板块学画中国画以传统水墨的七个程度写外,其余两个板块均设置了四节课时,在内容设计上融合材料阅读、学生实践活动为一体,既有对学生的中国画知识教学,又有对学生的一些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在知识积累中加强中国画教育能力的培养。
        3.丰富多元,建立以“中国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评价办法
        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质量的保证。
        (1)评价的原则
        ①正面评价 评价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探索、想象,激励和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重视过程 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自己探究,来改进学习。


        ③重视体验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他人所传授的经验,能够有所创新和改进。
(2)评价的方法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我们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方法有:参与和互动、课内与课外、自评与他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①观察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是具体的实施者,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以便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②交流 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把学习的收获或写成心得体会进行交流,或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或用讲演的方法表达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进行评价。
        ③社会评价 把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的学习拓展到社会,根据学生在校外、社会中的表现、影响、作用,让家长、群众评价。
        ④自我评价 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不同的评价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实施中我们注重综合地、多元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发展和成长。
(二)构建以“中国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体系
        1.落实校本课程《我和大师有个约会 中国画课程》教学计划
(1)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①合作性:②民主性:③选择性:④开放性:⑤灵活性:
(2)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①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两个角度来进行:A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B分块: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学期的校本课程美术教学阶段进行,与中国画课程共同促进教学。学校所有教学和活动场所根据课程安排划分成不同功能的板块。
        ②校本课程教学常规管理
        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由教务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要求教务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校本课的正常运作。
        2.落实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
(1)单列式课程教学  严格执行课程设置要求,开足开齐艺术教育课程。我们已经把校本课程纳入省定“地方与学校”课时,保证一至九年级每周1课时用来实施中国画教学。
(2)渗透式课程教学  整合艺术类课程渗透和非艺术类课程渗透两大途径。
        ①整合艺术类课程  和美术国画课程的整合,多个内容与国画课程进行整合设计,综合探究与美术教学板块结合。编制了《美术(中国画)校本教材》,确定几幅中国画分别落实到各个不同年级,让学校里的每位学生通过美术课画中国画。和美术课程的整合,通过手工课制作各种劳动工具、让学生开展围绕中国画的主题绘画创作、特殊技法展示等,古老的中国画绽放出别样的风彩。
        ②整合非艺术类课程渗透和语文学科进行衔接,专门从文学的角度具体分析和感受中国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填词创作活动,再通过作文课围绕“我与中国画”,让学生写一写学习中国画或者参与实践活动的感受,将对中国画的认识内化为情感,并提升学中国画的认识。和社政学科衔接,通过对中国画形成的历史以及当时的文化环境氛围的研究,设置一些富有探究性的社政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此加深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3)举行“中国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①中国画艺术节活动  学校每年举办中国画艺术文化节,通过艺术节来展示已经取得的成果。
        ②中国画“达人秀”活动  每年11月开展“以中国画为内容的不设任何门槛,不限任何才艺”的“达人秀”活动,让知晓中国画、会画中国画、热爱中国画的学生一展才艺。
③“十佳”中国画小明星评选活动  通过每年12月开展一次的校园“十佳”中国画小明星的评选,在学生中形成中国画的氛围,使得人人知道中国画、人人会画中国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