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读书是语文学习之本。读书是搜集处理信息,进行语文积累的过程;是正确价值取向,获得独特体验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潜能的过程;读书是浏览朗读背诵,舒展身心自由的过程。保护学生的读书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让读书来丰盈学生的人生。
关键词:读书、语文学习、读书兴趣
读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提起读书,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名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来读书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把读书活动由课堂中心引向课外,由课本中心引向广博文学世界,由单一的语文课程引向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读,好读。强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能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积淀人文底蕴;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低能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导致创造力贫乏。可见,读书是语文学习之本。
一、读书是搜集处理信息,进行语文积累的过程。
从书里,读者能迅速汲取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使智力的发展一日千年;能冲破时空的限制,使视野穿越古今中外;能打破思维的局限,从几辈人中获得大量信息。读书是获得知识、搜集信息的重要手段,是积累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的积累、文化的积累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积累”是这样进行描述的,“丰富语言的积累”,“较丰富的积累”。这种“丰富”从何而来?我认为从生活中来,从读书中来。读书是重要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大量的书,读不同科目的书,“读好书”,从而获得丰富的积累。
我校周蓉老师在“课内比教学”中讲的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课前,她让学生从报刊杂志、科技书籍或者网络上搜集了当今科技成就;课中,学生滔滔不绝,列举了很多科技成就,很好地理解了文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概括巨大科技成就的古诗。我想,课堂上的这种学习效果,与老师让学生提前读书是分不开的。
二、读书是正确价值取向,获得独特体验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阅读评价”中指出“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这里谈到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读书可以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巴金说得好,“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其实,语文教育的目的,甚至整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更美好。当然,不光要读文学类的书,还要读科技、自然类的书,以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读书过程中,心灵与心灵得以沟通,学生能体会到他人有不幸,有苦恼,有无奈,有希望和绝望,有欲求和矛盾,有奋进和退缩,也有欢喜与惆怅。只要感受、体验和理解是真实的,也便是独特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事件,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空间。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学习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从而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在《掌声》这课的教学中,用自由读、默读、齐读,带着忧郁的心情读,带着自信的心情读,带着激动幸福的心情读,一路引着孩子们经历了英子情感变化的全过程,领略了爱的真谛。
三、读书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潜能的过程。
诗圣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家曹文轩说过:“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有那样一个境界:知识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的一挥鞭子,那些石头便忽然地受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可见,读书能唤起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潜能的过程。
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完全文的基础上谈谈心里的滋味,有学生说是苦的,因为地球遭到了破坏,那怎样把苦的变成甜的呢?学生就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原因,思考保护地球的办法,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读书是浏览朗读背诵,舒展身心自由的过程。
学生在孩提时代跟着大人懵懵懂懂地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时,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美感,便在童稚的心灵悄然而生。林语堂先生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教师对学生的读书指导重点应放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读书欲上,给学生读书以充分的自由。
小学低中年级,以朗读为主要读书法。“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训古斋观》)
小学中高年级在坚持朗读的基础上,辅以浏览的读书方式,以提高阅读的速度,扩展阅读面。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以读为本”的原貌,读的本身就是会意,就是感悟,就是记忆。少一些对文章支解分析。好文章就应朗朗地读,读出乐趣来,读出感情来。
对学生课外阅读,不能要求过细,束缚多了,自由少了,兴趣就没了。教师在向学生推介文章和同时,要把最终的选择决定权交给学生。有兴趣就读下去,没兴趣就歇,就换书;再无味,再换。适时开展读书交流会,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热情,在学生读书交流会上,学生可以讲自己的读书心得,可以讲书中的故事,可以朗读或背诵喜爱的句子、段落,可以提出与书中不同甚至相反的想法,可以讲述自己选书的经历感受……开卷有益。
学生直面文本的过程即是与古今中外先贤对话的过程,是喜怒哀乐感情共鸣的过程,是心灵感悟、智慧萌发的过程。教师要像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读书兴趣。
其实,读书和衣食住行一样,是人类最普遍的活动。古人说:“少而好学,为日出之阳;壮而好学,为日中之光;老而好学,为炳烛之明。”从孩提时代到耄耋之年都需要书籍的滋养,愿我们每个人都来读书,摘取读书的硕果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3、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读新教材新功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