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科的育人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语言能力、生活能力的健康发展,且影响着学生在其他学科的理解、学习效果,所以本课程的教育效益一直都深受关注。其中,随着“学会学习”理念的深入发展,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教学互动模式也朝着多元、多向与平等互动的模式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尽量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以便切实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本文将从设计问题,优化学生思维参与状态;创设情境,优化学生情感参与状态;完善探究,优化学生心智参与状态三个角度来分析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逐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参与、提高策略
在过去,教师所设计的每一轮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保证在规定的教学周期内去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的语文知识,长期存在“灌输式”教学活动。虽然看似可以让高中生在短期内接触大量的语文知识,但是却因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且一直存在机械记忆行为,导致学生经常会出现重复的无效学习行为。如此,不仅无法实现有效学习,还会影响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随着人文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高中语文教师便要切实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且要保护学生的话语权与自主权,确保学生可以及时积累有效学习经验。如此,则需全面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设计问题,优化学生思维参与状态
问题是思考的前提条件,科学适当的问题可以很好地调动高中生的思考意识,让学生不自觉地开始整合语文素材,使其积极探究问题答案。如此,则可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让学生做到边听边思。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便要客观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学科知识,设计合理的问题串,以便及时优化学生的思维参与状态。
就如在《荷塘月色》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了如下问题:从标题来看,你能猜到课文描写了什么内容吗?作者因何走到外面去观赏荷塘月色?课文一共选择了哪些角度去描写荷塘月色?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这一自然美景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产生了情绪变动?等等。这些问题既可引导学生宏观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布局,也可促使学生深挖课文的细节内容,使其结合朱自清先生的人生经历去分析课文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促使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二、创设情境,优化学生情感参与状态
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情境是探究的媒介、桥梁,学生自主建构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发生在情境之中。除此之外,优良的课堂情境也可有效唤起学生的情感经历,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探究语文知识,而这就可无形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更易于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对此,高中语文教师便要及时创设优良情境,优化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让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就如在《窦娥冤》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阅读情境,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窦娥冤》同名话剧表演节目中矛盾最激烈的视频片段,利用动人的表演活动去引导学生思考窦娥的人生经历,使其切身感受窦娥所感受到的冤屈。实践证明,本班绝大多数学生都被话剧深深吸引,不禁与窦娥同哭同诉,而这也让本班学生更加好奇窦娥因何产生冤屈。由此,笔者就顺利引导学生阅读了课文内容,使其全面了解了《窦娥冤》这一经典故事。后来,本班学生也提出要表演《窦娥冤》的建议,笔者则十分尊重、支持,与学生一同排演了话剧,让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切实保护了学生的积极阅读心理。
三、完善探究,优化学生心智参与状态
探究活动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方法,体现的是先学后教的新型互动理念,丰富的探究活动可以真正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使其学会学语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组织丰富的语文探究活动,全面展现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语文知识的有效经验,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
就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要求本班学生以小组形式全面探究课文内容,切实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首先,各小组需圈画出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与各个文言句式,集体翻译,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小组便要关注课文的细节描写,利用原文例句去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且要认真总结导致焦仲卿与刘兰芝最后走向自杀结局的客观因素。如此,则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其实现自主阅读。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通过学生的能动学习去实现有效教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成长规律与发展潜能,据实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技巧,以便切实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春霞.例谈体验式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中学课程资源,2018(07):6-7.
[2]吴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