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堂语文课上让学生保持注意力,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学生课堂专注力决定了自身学习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更决定学生是否能跟上[1]教学节奏,跟其他学生保持一致的学习进度。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一定的探讨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堂;课堂效率;教学方法
前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包括: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入多样的元素激趣课堂教学,用多元、科学、合理的方法有效的评价学生,创新课堂教学内容等等。本文主要研究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探讨提升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和成因
(一)学生的内在原因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因此自制力差,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小动作多等行为表现,点名让其回答问题,学生们常常答非所问,不知所云。在语文课堂练习时,学生们常常看串行,看错要求,写错字等现象屡见不鲜。在小组讨论环节开始说一些其他话题,思维无法围绕主体进行思考。这主要是学生的内在原因决定的。一方面,说明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念感和责任感,没有意识到语文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习的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无法保持持续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遇到语文学习的难题习惯依赖于教师的帮助,遇到困难习惯性退缩和逃避,在语文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校和家庭的外部原因
学生们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还受到学校和家庭外部原因的影响。一方面,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满堂灌的机械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被动学习中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教室外音乐课的歌声,操场上打闹声很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家长教育的环境影响学生专注力和自律力的形成。一些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打游戏,看电视,让学生置于嘈杂的学习环境中去完成作业。教师设计的家庭作业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们对学习任务没有消化理解。因此,学生们提交的家庭作业漏洞百出,作业中错别字、丢字、丢标点符号、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家长反映学生们作业完成效率很低,二十分钟能完成的作业,常常磨蹭一个小时才能完成。
教师和家长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们自制力和专注力的形成。
二、提升学生语文专注力的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科兴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巧妙地插入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通过层层铺设的教学问题,让学生们带着悬念开展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师以学生兴趣焦点为中心创造性的引入音乐、视频、图片、音频等元素融入语文教学,穿插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语文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根据语文文本内容进行编排表演、朗诵表演、议题辩论等则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丰富学生们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们在学中玩,玩中学,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们在理清故事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把呈现故事情节发展,创造性的融入个人的想象优化表演细节,教学中学生们以饱满的兴致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呈现了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提升学生自主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设计让学生们开展自主学习的环节。比如,在《牛郎织女》一课教学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们进行自主预习,通过互联网查阅四大民间故事,通过阅读进行故事复述,用写作的方式呈现预习的成果。以读促写,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在学生们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们根据故事发展的情节,在小组讨论中划分段落,并给每一个小段落起一个概括性的标题。学生们各抒己见,进行创造性阅读,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进行个性表达,让学生们保持课堂专注度,语文教师还让学生们对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进行点评,让学生们“争当评论员”,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学生评论中,语文教师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让学生们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认识。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善用赏识教育的理念,让学生们在鼓励性评价中,增加学习的自信。
结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开展语文学习,能够极大的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专注力。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专注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J]. 王满芳.??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11)
[2]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注意力的策略[J]. 陈岐.??文教资料.?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