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验式教学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强化能力、产生情感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实践性,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道德与法治课运用体验式教学,选择真实生活情景,设计活动,分析思考、体验感悟,生成认识、运用实践,内化情感。这不仅能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取认知,更在于体验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体验式教学;感悟;明辨;回归
体验式教学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强化能力、产生情感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实践性,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根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有实践,使之转化为学生内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真正体现德育课的价值。
一、创设体验情境,感悟生活之理
1.以学生成长问题创设情境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矛盾冲突会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展而日益增多。身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需要更为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提高课堂实效性。
比如在《自由与规则不可分》这一课中,我结合班级中刚发生的一件矛盾冲突创设体验情境:晚自修前,大部分学生都已入座并着手开始学习。但也有个别男生认为上课铃还没有响,此时仍是自由休息时间,几个人在教室里“高谈阔论”,聊得兴致时,嘻哈声不绝于耳,旁若无人,引得其他正在学习的同学侧目而视。终于有一女生忍不住发声制止……初中生在成长中,很多思想意识都在形成中,难免会出点纰漏。通过这一情境的体验,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感悟到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以学生直接经验创设情境
教学活动本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对象是未成年人这一特殊主体,虽然他们在成长中的经验有限,但他们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中都有着自己的实践经历,也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印象,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思维,明白生活道理。
在《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中,我知道初中生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是不合理利用网络的主要群体。就此,我从网龄、使用网络的目的和内容、每周使用网络时长等内容,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班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学生集体讨论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对于网友线下约见面的问题,95%的学生都会选择拒绝见面,剩余同学会由于好奇,视情况见面。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自身警惕性。因此,在教学中调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明白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以学生间接经验创设情境
除了开发直接经验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即学生的间接经验。但在选择时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视角来选择素材,并指导学生将这些资源与自身直接经验相结合,从而使其更好地接受并获得更深刻地认识。
例如,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武汉席卷全国,在疫情面前,中国人民谱写了一首首优美的“生命赞歌”:在武汉遭受疫情的第一时间,全国各地医用救援物资纷纷驰援武汉;武汉城内的广大人民纷纷鼓起勇气,相互鼓励与帮助,主动做好自我隔离;“最美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在这众志成城、举国抗疫的背景下,学生也是颇为关注的,虽未前往一线,但也会形成一些间接的经验。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进行交流汇报,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坚强、平凡中的伟大,感受到伟大的民族精神,旨在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对事件的判断中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感悟出正确的行为方式,体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设计体验问题,明辨共性道理
情境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问题往往贯穿于课堂,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但是问题的设置不应只是针对理论知识本身提出,而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体验真知,明辨共性道理。
1.问题的设置要有学生立场
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站在学生立场,聚焦学生所遭遇或将面临的成长困惑、道德难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概念在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具体化、形象化,避免大而空的道理,帮助学生搭建迈向道德与法治生活的桥梁。
在《共奏和谐乐章》这一课中,面对“学校艺术节即将来临,你作为学生舞蹈队的一员,学校抓紧时间为你们排练,而且老师也已经确定好了舞蹈队形,可回家后妈妈告诉你艺术特长生的比赛也在本周末进行”的两难情境我设置了这样一个两难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选择呢?难在哪?”学生立刻起来回答:“要是为了参加个人比赛耽误了学校的比赛,这将是自私的表现。”还有学生说:“但是如果不去参加个人比赛而错过了这么一个好的机会,对自己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损失啊!”又有学生说:“给学校说明自己的情况,看能不能找其他人来代替。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真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方权衡,在辩与论中提升道德高度,从而明辨正确的道德理念: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不总是矛盾的,当必须取舍时,尽可能以集体利益至上。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在牺牲中你会收获另外的美好,体现自己的价值。
2.问题的设置要有思维空间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出现课堂教学活动浮于表面,揭示道理不够深刻,学生体验不够丰富等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部分。学生都能知晓的大道理,怎样使课堂教学深刻,必须要有深度的问题作为支撑,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辨问题中存在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礼待人》一课中,我运用了“请客”这则材料:有个人请客,看着请客时间都已经过了,但是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着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没来?”一些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是不该来的?”于是,就都走了。主人一看又有好多客人走掉了就更着急了,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剩下的客人听了之后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了的!”于是,又都走了。
面对这一大段材料,我并没有完全展示材料(引号部分没有呈现),而是让学生猜想在不同的情境下主人会说怎样的话?然后向学生展示主人三次不同的话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你为主人留住朋友出主意。第一问让学生猜主人在不同情境下说的话,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而在这种氛围下得出的结论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第二问让学生为主人留住朋友出主意,是对第一问的深化,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明辨故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懂得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
3.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导向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价值观的树立不是靠简单灌输就能成功,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内化。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使德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讲授《认识公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公平的内涵及作用,我引用了一幅漫画:某车主违法交通规则被交警拦下,他正通过手机联系朋友,欲利用“潜规则”,找人“摆平”。学生通过交流分享,也讲述了生活中确实存在类似的个别现象,通过讨论危害,意识到规则的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该车主的行为实质就是想摆脱规则的约束,是一种破坏规则公平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布置体验作业,回归生活实践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应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课外生活实践,在课堂之外继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实践,继续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将学习任务简单地归为答题应考。为了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体验式作业。
1.阅读感悟型作业
阅读感悟型作业是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阅读课外材料、美文欣赏等,加深课本知识的理解内化,进一步巩固所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例如,在讲授《活出生命精彩》前,我指导学生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恰巧这也是初中语文必读书目,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学生通过阅读,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教师通过布置阅读感悟型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不要虚度年华,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使命感和责任感。
2.观点运用型作业
观点运用型作业是指教师通过呈现各类生活场景的材料,呈现其中的问题与困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在生活事例和生活现象的基础上设计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识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
在学完《善用法律》一课后,我根据自己旅途的遭遇设计了生活化的作业:插曲一:刚到厦门人生地不熟,大晚上的还是打车吧,叫了辆车商定了价钱坐车去酒店,但是到达目的地后,司机开始漫天要价,由原来的100涨到200。插曲二:第二天中午,我们在鼓浪屿中心码头二楼游客休闲中心想找家店吃个饭,一坐下去,服务员就跟我们说:“你们所带的水和饮料都必须上交,本店谢绝一切其他酒水。”问:我的哪些权利受到侵犯?这些插曲贴近学生生活,而且颇有乐趣,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能较好地巩固本课的知识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解决生活的问题与困惑。
3.活动拓展型作业
活动拓展型作业是指学生走进现实社会,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设计等方式,搜集材料、分析总结,并能够以书面结论或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等形式提交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其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例如,在学完《沟通传递爱》一课后,以“爱要这样来表达”为主题,布置了一次体验活动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如“爱要大声说出来、爱要勇敢做出来、爱要真诚传出来……”设定一个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的情境,并付诸行动。通过这一作业的创设,进一步练习如何向父母表达爱,既能巩固教材观点,又使学生可以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生活的能力。
教学即体验,体验即学习。道德与法治课运用体验式教学,选择真实生活情景,设计活动,分析思考、体验感悟,生成认识、运用实践,内化情感。这不仅能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取认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于在体验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地将国家与社会的要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使课程焕发永恒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