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也迈向了新的台阶。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以及两者的相互支持关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进行融合。本文试从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施过程等方面提出对策思路,以期实现以德育心、以心育德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与心育;融合
引言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德育与心育非常重要。与其他学科不同,德育与心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德育逐渐显现出弊端,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率低等导致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德育与心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1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
将德育与心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到一起,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到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也不高。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用德育与心育,可以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保持一个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所认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就可以从多方面获取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显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与影响,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1.2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记忆才能够理解,这种学习方法显然会浪费大量时间,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如此一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难以得到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将德育与心育渗透于教学当中,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发掘现实中的素材,从中对所学知识有所体会,进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众所周知,学生的情感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作为教师,应该秉持积极的态度,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如此才能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实现全面发展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2德育与心育融合的策略
2.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德育与心育的重视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发挥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已逐渐被淘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成为新课改的重点。随着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成为自己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而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开展日常教学,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责,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德育与心育,才能使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表现出的情绪变化,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找到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疏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思考、分析,从中获得更有效的帮助,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情感、素质,使学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2.2丰富教学内容
如果只依靠教科书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既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也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在课堂内引入新鲜的内容,如可以从一些社会新闻和时政入手。
这些信息是非常有用的教学材料,与课堂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会让学生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爱好,挑选合适的内容,将其应用到课堂上,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新颖的内容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课堂气氛,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中。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以及兴趣爱好,对课堂内容进行改进,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师便能通过教学内容传递正确的思想,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德育,塑造健康人格
道德与法制教育不仅需要知识的渗透性教育,还需要有意识的体验性教育,也就是说,要在组织道德与法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努力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通过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真谛,培育法制意识。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要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树立法制意识,促进自我发展,它需要教师积极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寻找好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现场感、实用性强的各种活动作为道德与法制体验教育的载体。例如,邀请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进行座谈,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举办作文竞赛,参观少管所和少教所等各种法制教育基地,组织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等活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如果一味被动地接受教育,缺少过程性的参与,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好。通过小学生的践行、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自觉来感悟,使广大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活动过程中真正掌握基础知识。才能让德育内化为小学生的自觉的行动意识,达到德育的最高目标。
2.4德育与心育须建立“小中见大”的视域
德育与心育说易也易,说难也难,就看将其放在一个什么样的视域中去观察并思考。就当前来说,德育与心育工作需要建立“小中见大”的视域,确信德育与心育并非小事,但德育与心育又要从小处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对德育与心育形成准确的定位。从这个角度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将成为两个关键词而贯穿德育的始终。在生活的小处,道德的力量无处不在;在社会的大处,法治的力量保证了社会良性发展的底线。在德育教学中,要多从学生生活中的“小”出发,逐步走向“大”。
结语
总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教师一定要在这一阶段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还要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道德观,选择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中,从而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建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2]章乐.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融合及其限度——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9(4).
[3]刘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实施的困境与出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3).
[4]蔡志刚.《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和途径[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8(21).
[5]章建明. “培源—奠基—固本”有效德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