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推进,教育在每个人看来,都是相当重要的,现在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素质教育,希望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方向全面发展。农村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也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尤其是教育,对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问题;农村小学
【引言】:教育作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全民素质的有利依托。德育作为教育的贯穿核心,对学生在生活方面有着强大的渗透作用,对提高一个孩子的涵养,有着重大意义。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接触教育的萌芽阶段,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农村的经济发展一直趋向于城市化发展,但教育水平却并没有同步,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无疑会带来方方面面的问题,在问题还没有发展到不可解决的阶段,政府就应该加强控制。
一、德育问题
(1)对德育问题认识不足
首先,站在老师和学校的角度上来说,农村小学里学校只是一味地延续传统的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的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学校只是看中升学率,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并不看中,校领导只是关心每个班甚至全级部能够有多少学生升上重点初中,继而让更多的家长建立起对学校的信心,有了信心自然会让自己的孩子报读这所小学,与此同时,学校的名气自然会跟着上涨。但是更多的老师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以此让学生来应对考试,德育问题只是在每周例行一次的班会上提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空谈理论。如果老师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将来学生立足于社会也并无任何益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阶段的他们玩心还是比较重的,对于学习还不能百分百的投入,更不用说对于自身德育问题的提高,加上老师对于成绩的严格要求,学生只会关心自己的考试成绩。
(2)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化
农村的很多学校对于德育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所谓的德育并不是一味地对学生加以管制,只是强硬的管理,并不能加强学生的德育,例如一些学校会制定一些规定制度,让学生务必遵守,否则可能会对学生加以惩戒。其实这些不但不会让学生认识到德育问题,反而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对学校的社会功能也有不利影响。另一层面来说,老师把德育问题作为一种定性的知识理论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以纯理论的概念勉强接收,可实际上他们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这么做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反而学生们也会更加排斥和抵触。
(3)学生的成长道路是个关键
在当下的农村,也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农村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外出打工了,一年不见得回来和孩子团聚一次,没有办法之下,这些孩子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老人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不上心的,在他们看来,无尽的宠爱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也因事事顺从,许多小学生因此就早早的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觉得任何事都应该以自己为先,有些甚至会形成盲目攀比心理,自己的父母在外地经常不回家,但依旧会不定期的给孩子寄一些零花钱,孩子回到学校就会向其他的学生炫耀,而其他孩子看到当然会羡慕,回家必定会向自己的家长索要,学生的攀比心理就会形成,而这些基础的德育问题就会日益严重。
(4)社会的发展加剧了教师的物质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教师收入仍处于低收入人群,农村的教师也在渐渐趋于物质化。原本农村的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已经落后于城市了,再加上师资力量的缺乏,这点更加剧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这对小学德育的管理教育有着制约性的阻碍。教师作为育人的根本,其伟大的使命是不可被亵渎的。但是在收入方面部分农村教师往往会与城镇教师收入做对比,导致对学生的教育上漫不经心,态度上过于懒散,时常提早下班,只要没有自己的课了,就会尽早离开学校。这些行为都为小学生的德育做了反面教材。
二、对策与建议
(1)学校明确德育管理的目标及课程设计
小学作为学生接触教育的起点,应该确立好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把教育片面化,这样做只会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因确立好目标的同时,也要加强执行力。不能只是把德育教育当成口中的目标,这样的空口白话教育是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目标的定位要清晰,定位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普及。农村小学里,学生才是德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学校一定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其实很多学校都有个疑问,是不是进行德育教育就要为此专门设计一些课程呢?答案是否定的。德育教育也就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说白了这种教育并不是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就可以理解的,它更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及社会体验,因此学校更应该注重“体验式思想道德学习”,这不失为一个良策。学校可以趁此机会多举办些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现在农村的小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已经有了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课下时间给学生播放一些抗战影片,让学生学习一些爱国主义情怀,或者学校搞一些除草活动,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这些都很有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2)加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配备
老师作为教育的先驱,在学校里是极具影响力的,良好的师资配备除了可以让家长对学校充满信心,更加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修养。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虽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小学资源比以前丰富,但是在师资力量上仍然是稍显薄弱。本身农村的大量优秀人才就不断地向外流出,所以在人才优势上,农村学校就已经不占优势,加上许多城里的教师考上编制后又不愿意被调配到农村里来,使得师资更加匮乏,所以政府根据现有情况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毕业流向农村工作,在此基础上,可以适时地出台些奖励政策,有利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更加可以推动农村小学德育的发展。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更甚于老师,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很大帮助。可当下我们看到的事实并不是这样,许多农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有的会当着孩子的面经常说脏话,孩子如果长期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小孩子总是以身边亲近之人为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因此父母还要及时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当下很多城市家长对孩子都懂得因材施教了,而绝不再是以前的应试教育,可农村的家长还没有完全脱离这一点,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更甚于孩子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这种观念不可否认在部分家长那里还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家长一定要及时改变这种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小学生的德育管理。
在经济化水平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除了关注物质生活的提升外,还积极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只有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才能为祖国创造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焕修.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8(03):88.
[2]潘黎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现状与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8(08):138.
[3]刘美函. 农村小学德育管理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4]李怡琳.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聊城大学,2017.
[5]刘智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02):73.
[6]徐志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