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化学教学中身边很多同行反映:高中三个年级中,高一最不好教,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不论是知识的储备还是学习习惯上,都远满足不了高中化学的学习。本文主要研究初高中衔接期化学难学的原因以及应对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初高中衔接期 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新理念,在学生上大学的预备期提高其科学素养,掌握化学的学科思想,提高化学的学科素养,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高中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通过调查高一学生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则是高中化学内容太多、习题波动性大,高一是高中阶段一个新的起点,课程模块的必修1和必修2内容基本在高一都会完成,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可以说化学必修内容的学习在整个高中阶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情绪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一块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与技巧”;通过我们调查发现,这其中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欠缺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转变的问题,曾经有段子表达对考查初高中知识不同时说道:小学生学包饺子,考试就考包饺子,初中生学包饺子,考试考包包子,高中生学包饺子,考试考的是烙馅饼。足以说明高中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思路方法的理解和延伸,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就尤为重要,而不能仅限于像初中那样记笔记,背背方程式就可以应付考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高中衔接期的教学有着明显的“高梯度效应”,高一新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学习方法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最终导致了对化学学科完全没有兴趣和信心,成绩较之初中严重下滑的现象。针对以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几个老师认为可能有以下3个因素:
1、在初中老师的精心看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习方式仍然停留记忆、重现时代,学习中等着老师给布置重难点,而另一方面由于中考要出成绩,初中老师把学生束的过紧,管的过死,在知识的讲解中不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和过程,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
2、高中教师多数没有带初中学生的经历,对初中化学知识的体系和具体内容了解的不是透彻,有想当然思想,对于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也初步认识了,但只是皮毛,需要在高中拓展和延伸;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由于中考不做要求,初中老师可能就没讲,而高中教材中却出现且做要求;上述这些我们没有做到十分了解,心中无数。
3、从2013年起,按省里的统一安排高一学生的化学课每周只有2节课、2个自习,而高中必修1教材内容丰富,习题设置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从高考角度和导学案的习题内容上来看,以上课时数远远得不到满足。
为此我们高一备课组包括我在内的三位老师对高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进行了一些初探,首先我们分工查阅《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有关衔接的文献研究;随后研究比较了人教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初高中化学学科在培养目标和实施要求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积极对知识内容的衔接、教师教法的衔接、学生学法的衔接进行研究,并对高一衔接期重点章节内容教学进行具体课例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实践后我认为高一化学教学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好衔接:
1、知识层面;
针对初高中教材内容整理需要衔接的教学内容;经过整理,我们形成一致意见:安排一定课时对高一教材欠缺的且不宜分散处理的知识做统一归纳补充;主要有以下内容:化合价的理解、电离的概念从电离的角度再认识酸碱盐,帮助学生归纳常见易电离和难电离的酸碱的认识及常见碱、盐的溶解性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另外也可以让学生重看初中化学教材,唤起回忆,帮助学生对初中知识再认识,减少因陌生而增加的不适应。
2、学法层面;
初中化学学习更多的是不断重现、简单模仿。理解应用水平较少,这种方法远不能满足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高一教师要特别注意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必须养成课前预习。完成学案,并对自已没弄懂、弄通的知识作出标记和自己的想法,课堂中着重听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养成自觉复习并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自我梳理归纳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内化使知识在自己脑海中生成,久而久之才能做到活学活用。
3、 思维方式层面;
学生要把以前的“是什么”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为什么”,善于发现,勇于质疑;并能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要高效利用好45分钟课堂,不开小差,真正做到人在课堂,心就在课堂,这样才能弄懂弄通每个知识点,从而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探究性思维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学教学参考2012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