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邓福军
[导读] 本文通过探讨创新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及提高课堂效率方式,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作出参考。
        摘要:体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课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由于体育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时也应充分发挥其特殊性,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体育学科教师要注重培养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知识素养,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创新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及提高课堂效率方式,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作出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课堂效率;创新

引言
        中小学阶段学生处于思想、身体活跃发展阶段,体育课程对该阶段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更需要有效、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从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出发,利用体育学科独有的优势,不断推进教学方式创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一、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性,提高自学能力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授课中,不仅要求体育教师传授学生体育知识、运动规律、训练方法、安全防护等学科内容,还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同时,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增强学生的运动精神,让学生在健康成长中不断学习。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体育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体育技能教学时,大多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体育动作的示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使教师成为课堂主体地位。而学生在这种课堂授课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对教师主导教学的方式产生了学习依赖性,从而缺乏自主学习,不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授课中,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进行教学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体育技能和方式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篮球投篮教学,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对篮球的传递、投掷等动作、技能的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学生投篮的准确性,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对篮球投篮中的技巧及动作进行标准示范,还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进行练习中起到引导作用,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自我练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1]。
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体育课程独特的教学作用,要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发现和探索学生对于该教学模式的评价,从而更有利于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不再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相同,在要求学生进行跑步时,增加更多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课程,如篮球、羽毛球、接力比赛等体育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课堂中,有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体育学科教学的质量。因此,只要教师充分面对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具体情况,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在对中小学阶段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授课中,存在着部分教师因学生年龄阶段较小、体育能力较弱,为害怕学生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受伤,因此减少了学生的体育项目训练,降低了体育学习难度,甚至出现教师减少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部分。这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相违背,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悟体育活动的奥秘,在运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例如,教师在足球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教授学生足球知识技能,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联系中了解足球知识,提高足球掌控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采取“小组对抗赛”,由教师担任赛内裁判,并在学生进行活动时起到引导作用[2]。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时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潜能
        在体育教学课堂中的体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性、竞争性,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充分学习理论知识那么单一,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抗能力、抗压能力等。然而,在中小学阶段,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身心素质发展较不完善,对体育课堂中的部分活动产生畏惧、退缩甚至抵触的心理,从而不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更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对课堂活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心理素质及积极情感。一方面,教师在对体育活动中态度积极、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充满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体育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面对在体育活动中出现不积极和持负面态度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对其进行引导、鼓舞作用,在沟通中了解阻碍学生进行正常课堂活动的原因,同时针对个性化差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体育项目训练,以弥补个体差异的不足,通过教师的鼓励、耐心引导,让学生转变原有态度,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心理。例如,在进行跳远项目中,由于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不同,其能力高低也不同,教师通过对跳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以及引导训练,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其运动潜能[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只要学科教师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更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愉快、和谐的体育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从而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窦力华.创新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2):116-117.
[2]陈祥.试谈素质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J].读与写(中旬),2016,13(4):331-332.
[3]顾宏彬.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6):67-68. DOI:10.3969/j.issn.2095-4581.2019.06.020.

作者简介:邓福军?1981.11.06   汉族?籍贯:四川成都?学历;本科??单位:新津县华润小学?邮编:611430?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