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之风,教师们都在努力进行教学上的创新尝试,在改革之路上留下一个个探索的脚步。在这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和感受需要总结,经验的总结又促使教师向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前进。
关键词:新课程 选择 拓展 生活实际 创新
新课程的改革,为美术课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很多美术老师都在积极地进行着教学创新。况且,美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没有升学压力,这促使老师们没有束缚,可以放开手脚,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大胆进行创新和实践。当然我也不例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拓展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1)。教学中教师要从课的内容中提炼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拓展一些新的知识点,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了。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首先,就要对课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拓展。如湘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桥》,教材中要求学生在了解桥的作用、外观、基本结构及桥梁建筑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美之后,利用纸材进行立体的桥梁制作,我在此基础上拓展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点:一方面是让学生探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桥的发展与结构特点及其美感并得出结论;第二方面是要求学生对本家乡的桥的基本构造及美感特征进行了解,并尝试模仿制作;第三方面要求学生尝试使用其它材质的材料,探究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会产生怎样的美感。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兴趣对以上三方面的内容进行选择,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的最大的原因在于:课堂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美术,因此,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五角星》,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不同材质、肌理的美感,在本课教学中如果教师单从绘画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什么肌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但如果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材料来给学生讲解,效果将大大不同。如选择不同的布料(牛仔布、丝绸、纱布、毛料);脉络不同的树叶;还有晶莹剔透的玻璃、表面粗糙的石块、坚硬光滑的钢杯这几组实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不同的质感和肌理的美感,如牛仔布的粗犷结实、丝绸的柔软顺滑;钢铁的紧密、冰冷的现代感和岩石坚硬、粗糙的原始感,并通过拓印的方式将肌理采集于纸上,进一步感受绘画中肌理美感的表现。
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要源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2)。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如马克思所说的:“我们要以美的原则改造世界”。在当前的教学中,美术课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觉运用美来塑造自己今后的人生。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选择剪纸、图案设计、招贴海报等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与生活应用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正确地打扮自己、装扮自己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用美的原则去对待生活的各方面,让美术丰富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意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美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首先要尊重、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在七年级学生最初上美术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意图时,发现很多学生欲言又止,甚至保持沉默。经过了解,才发现他们怕自己的想法过于“可笑”,提出来会遭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笑话”。于是我就灵活变通,在交流之前先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大胆创新发言,然后让他们在讲台边与我进行“私人会谈”,让他们畅所欲言。当然这只是一个过渡的办法,当我把学生那些带有强烈个性的“奇思导想”进行肯定与褒奖之后,学生逐渐有了勇气和信心,于是“私人会谈”少了,学生开始有意识的展示着自己的个性构思。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勇气,也和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这让我想起罗丹所说的一句话:“珍惜每一次激情的冲动吧,这便是生命的意义!”
但是仅有创新的勇气还是不够的,要将学生这种创新思想付绪于实践,也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每一次的作业当中,我对于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都留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心灵的关爱》一课中,让学生可以超越课本,自己命题自由创作。很多学生就创新地设计出很多表达自己关爱他人的特殊的方式,如设计一个能躺着喝的杯子,方便那些瘫痪在床的病人;设计一个像妈妈怀抱的婴儿椅,让婴儿感到安全放心等等。在本节课的贺卡制作当中,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运用一些特别的方式来表现,很多学生就想出利用刮色、吹色、压印、材料拼贴等各种技法,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旺盛的创造欲。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教学总目标为“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3),面对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总目标,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美术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每一位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本人将在这一过程中继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资料
(1)《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尹少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艺术与生活》2001第二期
(3)《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