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口”,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切入口”的设计,有利于提供和调控学生思考方向,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发挥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搭建阶梯,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立足文本,结合学情,恰当地设计“切入口”,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围绕文眼设计“切入口”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文眼是理清全文脉络的关键,是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纽带,是窥看文章中心的一把钥匙。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文本中表现作者感情的画龙点睛之处。因此,围绕文眼,设计一些问题,往往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解读文本,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一夜的工作》一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表达的情感真挚强烈。文本设计以情感为主线,围绕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细节中感受总理的高贵品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开启情感;初读感知,激发情感;精读感悟,体味情感;体验朗读,抒发情感;拓展文本,升华情感;读写迁移,延伸情感等环节。使学生和作者、文本的情感融为一体,感悟作者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 。
课堂上学生汇报、交流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时:“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总理工作的劳苦?“一尺来高”有多高,学生动手量一量。这么多文件要多长时间才看完,说明了什么?
正是由于巧妙地从文眼设计“切入口”,设计的问题不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眼的含义,激起了学生解读文本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这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文章的重点和主旨,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课堂简洁生动,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聚焦疑难设计“切入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中,当聚焦学生解读文本的疑难之处时,教师应设计问题,巧妙点拨,激发学生穷根究底的兴趣。同时,要善于铺设一定的思维梯度,让学生形成合理的推断;并通过巧妙的追问,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最终由学生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品尝到“拨开云雾见天日”的快感。
《一夜的工作》一文,教学:“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时,出示以下问题:①画出总理看文件时动作的词,从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中你想到了什么? ②还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总理工作的劳苦?③发散思维: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他想着什么?④指导朗读
整个环节学生都是在积极地、不断地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学生的语言丰富多彩,个性化的体验精彩纷呈。 学生阅读时的疑难之处,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最恰当的教学资源。聚焦疑难处设计“切入口”,因其更具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自然具有别样的效果。
三、关注细节设计“切入口”
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人物性格或事物本质特征的细微描写,即文章中一些不被学生放在心上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地方。细节虽不引人注目,但有时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如果老师能够深入研究文本,做到在细节处生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则会将学生带入理解文本的另一重境界。
如:《桥》第二课时教学,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教学:“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在此处设计“切入口”: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的、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这一问题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同时,这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必须用头脑思考才能作出适当的回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不得不重新阅读文本,理性地思考。而每一次新的发现又激励他们去探究下一个问题,于是,对文本的理解不断走向深刻,直至达到更高的境界。
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其在文中的分量虽然很小,但它在文中发挥着推波助澜、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研读文本时,要善于关注那些看似无关主旨的细节,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如果这样,一定会为学生打开解读文本的另一片天地,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想象画面设计“切入口”
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文本,品悟文本人物情感,效率将会相得益彰。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这句话“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现在,你们就是这位老人,早早起来给海鸥准备食物。你们边做食物,会边想什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升华,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有的学生说“这些饼干味道不错,我要给掰得细一点,让他们比较好吃。”有的学生说“过一段就是春天了,小海鸥要长身体了,我要给他们准备丰盛一点,让他们长得更强壮一些。”
有的学生说“独脚最近脚受伤了,我得单独给他准备一份。”……老师追问“除了饼干丁,老人还会给海鸥做哪些美食呢?”学生再次想象画面,老人买来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买来鸡蛋、西瓜等,做成饼干丁、鸡蛋饼干丁、西瓜丁等各种海鸥最喜欢吃的美食。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老人十多年来,每个冬天,老人就像爱护儿女一样关心照顾着海鸥,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的深厚情谊。
当然,设计问题的“切入口”远不止这些。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善于研读文本,结合学情,选择最恰当的角度切入,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切入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欣赏中充分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孙宏兰,《读写算》2013年第4期《选择最佳“切入点”,提升问题有效性》。
此文章系德化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小学略读课文“切入口”设计与实践的研究》(编号:DHJK1352-42)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德教科规〖20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