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现状,努力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的再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毕人柱
[导读] 人们喜欢把一些事物、现象、行为等设定成若干的等级,就像医院有一甲、二甲、三甲,学校分三级达标、二级达标、一级达标,台风预警从低到高分别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从特别重大(Ⅰ级)到一般(Ⅳ级)分为四级。
        人们喜欢把一些事物、现象、行为等设定成若干的等级,就像医院有一甲、二甲、三甲,学校分三级达标、二级达标、一级达标,台风预警从低到高分别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从特别重大(Ⅰ级)到一般(Ⅳ级)分为四级。等等等等。我也来模仿一下,我把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设定为饥寒——温饱——小康——富裕四级。“饥寒”当然就是吃不饱穿不暖,“温饱”是能吃饱能穿暖,“小康”是吃得好穿得好,“富裕”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那么,我们的物质生活属于哪一级?是的,很多人是小康级,也有少数人已经是富裕级的最高级了。我们再把我们的学习状态、学习表现设定为挣扎(或纠结)——学了——学好(或者优秀)——卓越四个级别。“挣扎(或纠结)”,就是常常处在挣扎或纠结中,学还是不学?学,很枯燥,没意思,太难了……不学,父母要责骂,老师会批评,将来没希望……于是就有时学,有时不学。上课时,“酣眠固不可‘有’,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作业时,能不写就不写,能少写就少写。“学了”,是“书读了吗?”“读了!”;“作业写了吗?”“写了!”也就是基本完成了课堂布置的,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如果还要问“有没有多读一点,多写一点,质量如何,效率如何,方法如何”,那对不起,回答不是否定,就是没有回答。“学好(或者优秀)”,就是学习主动,讲究方法,追求质量……“卓越”,就是能理解知识、吸收知识、消化知识、能将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当中的具体问题。这个级别,目前大概我们还没有人能够到达。八年级下学期我们学过课文《应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大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就说过:“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说得直白点,就是考试成绩很好,实际运用很差,离“卓越”还有距离。我们是不是考试成绩很好了?这样看来,我们的学习表现是属于哪一级的?是的,很遗憾,很多人是“学了”级的,还有人是“挣扎”级的。
        我们再来说一个故事:普朗克是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他因发现能量量子化而对物理学的又一次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讲了一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普朗克同意了。于是慕尼黑的演讲台上是司机,而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演讲后一个教授请教一个专业的问题。听完问题,司机笑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根据我们前面的设定,普朗克的司机的“学习表现”应归属于第几级?
        今天的很多人喜欢说“将至已至,未来已来”。不知不觉中,我们所处的社会时代“已经从IT(信息)时代进入了DT(数据)时代,又从DT时代进入了AI(人工智能)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把我们带进了不熟悉的、未知的世界里,现在和未来的界限变得很模糊……”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曾经似一股巨大的催生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的,你没有看错,是“曾经”!那么,现在呢?曾担任过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的特级教师,特级校长程红兵先生2020年在一次演讲中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其中重新界定了知识内涵: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态度。”他说:“以往我们脑海中对知识的概念是死的东西,是静态的;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知识的重新定义是动态的,是活的。

”因此,他下结论说:“在信息社会里,呈碎片化的堆积状态的知识不再是力量。把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一种结构。这种知识是能够汇集并编码,这样才能形成智慧的力量。”我来找找关键词,应该是“知识”已被“重新定义”,名言“知识才是力量”要被“重新定义”,要定义为“整合的知识才是力量!”“运用的知识才是力量!”程红兵先生明确指出:“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知识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有体验支撑的、能够运用的知识才是力量。”
        学不学习还是个问题吗?我们学习知识,努力地拥有知识、积累知识,发展的时代却告诉我们“呈碎片化的堆积状态的知识不再是力量”。想一想还确实是的呀。就像普朗克的司机,没有人要求他学习、记住普朗克所讲的“理论”,但他完全记住了,“非常完整”,这应该是“主动”学习吧;他对着一群专业人士,演讲起来“洋洋洒洒”,这样的表现够得上“优秀”吧。但他面对他人的问题时,他除了“笑”还能怎样呢?他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他只有继续做他的司机。当然,他还能表现他的幽默。
        这也真够“幽默”的,当我们信奉“知识就是力量”,并为之而努力时,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却认认真真地告诉我们,这远远不够,远远不够……学习还是个问题吗?还要挣扎或纠结学还是不学吗?还只是满足已经“学了”吗?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还是在八年级,我们学过课文《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我们再用点时间来回顾一下。被誉为“当代毕昇”,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的《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时说,他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他说“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的太阳”。这样一位大科学家都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这样一位“努力奋斗”“取得过成绩”,有过突出贡献的人,都觉得就要被时代淘汰了,我们——被称之为“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什么借口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奋斗呢?我们难道就让我们从“早晨七八点钟”直接就进入晚上七八点钟吗?我们要让我们的人生失去这么多的绚丽,留下这么大的空白吗?
        “学习”是一个话题,“怎样学习”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习”这个话题,可谈的空间越来越小,可谈的价值、意义越来越少。学习之于人,“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从“知识就是力量”到“运用的知识才是力量”,从谈“知识”、谈“学习知识”到谈“运用的知识”,脉络其实很清晰。快速发展的时代的残酷就在于让我们看到第一步的艰难的同时,就让我们看到了下一步的艰巨。但不管怎样,我们眼前要具备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学习知识,拥有知识。学习不是个问题,也根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创造时代,跟上时代,中国在奋进,老师们在努力。特级教师郭其俊先生说:“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从素质到素养……从课堂到课程,从课程到全面育人……无不代表着中国基础教育人的心路历程!”
        因为追求卓越,所以永不满足;因为放眼未来,所以永无止境。(2020.6.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