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人云“万事贵乎始”,有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第一步。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引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好的引入能让整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让老师和学生的受益更多。虽然引入有很多益处,但引入的内容、引入方式却存在很多问题,研究高效引入能够解决不足之处。本文针对课堂引入环节进行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提出高效引入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中学课堂,高效,引入
有史以来,众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不懈地探索着一个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方案,并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在《大教学论》中写到,《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1]。”这种教学就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属于“有效教学”范畴。它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就是三维目标)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很轻松[2]。而高效课堂又可以分为很多细小的环节:高效引入、高效新课、高效提问、高效小结、高效作业等。众所周知,高效的引入不仅为整节课起到铺垫作用,而且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中学课堂引入的现状
引入如此重要,那老师对其持有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呢?针对引入环节,笔者向有经验的老师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其中77%认为引入环节非常重要,23%认为一般重要,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引入环节很重要。另一组针对引入的现状进行调查,数据却不太理想,41 %的老师经常琢磨引入,37%的老师因课堂时间紧、任务重等缘故偶尔琢磨引入,22%老师因为多种原因,长期忽略引入,直接进入知识讲解。结合三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虽认为引入很重要,但很少在引入上下工夫。
笔者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备课时,引入环节花的时间最多,往往绞尽脑汁,翻阅资料,参照优秀案例,才能琢磨出一堂课的开端。如果时间仓促,就没时间推敲引入,草草进入新课,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若是班主任,要批改作业又要处理班务杂事,更无暇顾及课堂引入,于是就出现了老师和学生都很辛苦,也未能达到很好课堂效果等现象。没有多方面的思考与精心设计,没有花时间的推敲,便没有好的引入。
2.中学课堂高效引入的益处
首先要了解好的引入对学生和老师的教学有什么益处,然后才能从好的方面出发完善引入。好的课堂引入,有助于:
第一,集中精力。由于学生刚进教室,找书找笔,课间嬉闹余兴未消等原因,部分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容易思想跑毛。灵活多样的引入可以随机应变,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第二,进入状态。虽然部分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但大脑还没有启动,仍不在学习状态,循循渐入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把课的进程推向高潮。
第三,激发兴趣。有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3]。”新颖有趣的引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第四,设定目标。虽然部分学生听课很认真,但没有把握重难点,一堂课下来仍不知所云,好的引入可以在开始就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
第五,融汇贯通。整节课若能首尾呼应、还可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衔接新旧知识,在无形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除此之外,良好的引入对老师的教学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一个好的引入环节需要老师阅读大量资料、考证各种文献、或反复做些小实验,需要经过细腻的推敲、反复琢磨才能得出一个好的引入案例,从而为讲好每一节课奠定了基础。这无形之中可以提高老师的备课素养和教学水平。
因此,课堂引入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大有裨益。虽然善于课堂引入具有很多好处,但在现实课堂中,也暴露出或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3.中学课堂引入普遍存在的问题
研究引入,还要知道引入存在的问题,才能一一攻破。
就课堂引入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被访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诸如:与书中第一段话一模一样;一个年级的老师引入案例如出一辙;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一句带过;点评作业,讲讲练习题等等。学生坦言,不好的引入会让他们产生厌烦心理,比如:“跟书上一个样,还不如看书”,“一听就没意思”,“上节课都不懂,这节课哪能懂”,“刚上课就批评我,真没劲”等等。为了整体分析一下引入环节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了学生的意见,并经过查阅资料,筛选总结出以下五个的问题:A课堂气氛冷清,B跟书中一模一样,不想听,C老师引入生硬,听着没兴趣,D占时间太多,影响后面教学质量,E引入没有目的不知所云。针对这五个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C所在比例最大为66%,即老师引入生硬,老师不够重视引入,没有花太多时间琢磨,这是老师的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其次,B占58%,即没有新意,对提前预习的学生来说,会产生如此简单,不需要仔细听课等的错误想法,引入提不起学生的求知欲。A居中间,比例占48%,课堂气氛没有调动起来。设想一个冷清清的课堂,只有老师一人侃侃而谈,学生蔫头耷脑,没有互动,会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继而走神,当然也有学生的少些原因,没有积极配合老师、调皮捣蛋等。E仅比D多1%,基本持平。也就是不知所云的引入和过多过量的引入影响课堂程度基本相当。这两个问题大多存在于新老师身上,没有经验,不能把握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和课堂重难点。
图1 引入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课堂引入的缺陷之处基本都在准备过程中。一个准备充分的引入可以避免大部分问题。而引入亟需解决的不足之处有枯燥死板、没有新意、课堂气氛冷清。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来设计引入环节,尽可能避免此类问题。
4.中学课堂高效引入的方法
课堂引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该门课程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而组织的一系列活动[4]。有效的课堂引入是老师智慧的结晶,为进入新课打好基石。引入的概念能让我们对其有个初步的理解,那么如何进行高效引入呢。
结合引入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法进行引入:
方法一:搭好桥梁。当上课铃响起,学生和老师必须从课外进入课内,除了有形的身体进入,还有心神的进入,引入就是一个过渡的桥梁,这也是引入的最基本要求。只有让学生安静下来,将眼光集中在老师身上,才能慢慢进入学习状态。
方法二:有的放矢。如果一堂课的引入仅做到了吸引学生眼球、提起学习欲望,但没有明确的目的,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不知重点,泛泛而听。漫无目的引入只会让学生像一支漂泊在大海中的帆船,更不用说到达彼岸。目的明确的引入能让学生清楚学习方向,紧跟老师步伐,避免掉队。
方法三:新颖有趣。在引入中增添一些新的元素,与时俱进的话题,出奇制胜的实验,或者标新立异的故事…学生没有听过、不遵循平常生活常识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方法四:把握时间。莎士比亚曾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杂是肤浅的藻饰”,引入也需简洁,不易过长。先宏观把握好整堂课的各环节,引入大概占多少时间,粗略设计完引入后微观调整,突出重点,删繁简要,与之前时间相一致。这样老师也能把握整个课堂,做到从一开始就心中有数。
5.小结
高效引入不是容量多、速度快就好,应该将容量、质量、速度结合起来,借用经济学上的观点,就是要看看效果,效益,效率之间的关系,看引入的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看学生收获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看在多长时间内产生的效果和收益,看效果和收益是否最大限度的公平。
如果将一堂课比喻成一艘驾驶在知识海洋的帆船,老师的目的则是带领大家欣赏一路风景,成功达到彼岸,引入的四个方法就很明显。把握时间是掂量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搭好桥梁是老师带领学生登船,有的放矢即明确航线,新颖有趣则是让学生一上船就兴致勃勃,对后面航行充满期待。有一个高效的引入才能保证此次航行有个好的开始、一路顺风。
【参考文献】
[1] 纪升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 学理论报,2011:5(20):292.
[2] 吕明.新课程下创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策略的探索[D]. 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2011:2~3.
[3] 李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课堂引入技能[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12~15.
[4] 钟华文.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活动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院,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