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学经典承载着我国民族在历史中所记录的宝贵内容,富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国家富强的支撑,不容小觑。新时期下,国学经典重回课堂并加大诵读的比重,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但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不足,面对难懂又拗口的国学经典产生畏惧并付诸行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凭借先进理念,关注小学生在诵读时的体验感,对诵读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以与其心理需求相契合,继而激发出其参与的热情,在诵读中探索到国学的内涵,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使之形成极高的人文品质,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成为传统文化得以弘扬的有效阵地,而经典诵读正是学生汲取文化精髓的简便且快捷的新途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看清未来发展趋势,审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和经典诵读做到完美的结合,并在实践中找到不足,有方向地改进,对诵读的内容进行丰富,给小学生带来新颖感,强化其在诵读时的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随之产生好奇心并转换为求知的欲望,想了解更多的国学内容,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教师灵活地对诵读方案做出调整,以将传统文化准确地传递至学生心中,对稚嫩的心灵进行熏陶,激发潜在的爱国热情,思想道德得以升华,传承经典美德,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一、关注体验感,感悟人生哲理
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学生会自然地走入其中意境,也产生对文本的质疑,不断形成求知的欲望,教师应及时收集到其真实的需求,重视感悟与交流,以此来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对诵读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小学生的心灵较为稚嫩,故其观察的角度与教师不同,有着个性化区别,教师应对此表示尊重,鼓励其表达出心中所想,使同学在聆听时思路进行碰撞,继而迸发出创新的意识,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该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在教师的点拨下与生活结合,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规范自身的行为并对周围的人进行监督,做到共同的进步。例如,在诵读《守株待兔》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速读圈画出生字,然后进行单独的讲解,接着让其能够流利地诵读。这时,教师提问“宋人为何会笑这位耕者?”,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回答“他很懒,靠撞死的兔子来填饱肚子”。教师点拨“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呢?”,学生运转思维明白“劳动才是正确的行为”。该过程中,教师退居点拨位置,以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为重点,让其表达心中所想,从而开始与生活结合,通过努力去克服困难,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劳动的美德得到真正的传承。
二、创新诵读方式,燃起参与热情
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故教师不拘一格,对诵读方式做到创新,以燃起其参与的热情。例如,在诵读《两小儿辩日》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参与,以“小儿”和“旁白”的身份去诵读,使之重现当时的情境。教师再通过多媒体等设备配以相应的图片,学生在诵读时更能理解人物为何产生质疑,而又有什么依据,同时也形成自身的问题“为什么孔子‘不能决也’?”。这时,教师点拨“孔子无法去判断,所以他实话实说,那你们遇到不能回答出的问题会怎么做?”,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回答“如果不知道,那么就去找朋友帮忙”、“我会想办法去找答案”。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表扬并指出“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古至今从未改变”,使学生明白并开始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谦虚,遇到问题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放弃,使探求真理的精神得到传承。
三、探索国学内涵,形成终身品质
反复地诵读下,即使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学生也能从中有所感悟,继而对内涵做到挖掘,故为了让学生更流利地诵读,教师适当地进行示范,例如,诵读《铁杵成针》时,教师先通过范读来让学生感受诵读的节奏,字句间适当停顿,继而鼓励其反复诵读,而后用自身的语言来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学生回答“一位老奶奶想把铁杵磨成针,而让周围的人震惊”。随之,教师引导“如果你是老奶奶,你为什么会想着去用铁杵来磨针”,学生回答“因为我坚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磨成功”,国学诗文的内涵被发掘。教师点拨“古诗文的诵读比起磨针更加简单,那大家有信心继续诵读吗?”,学生激昂地回答“有!我们会更加努力”。最后,教师引入《悬梁刺股》,让学生形成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使之形成终身的习惯。教师根据诵读的内容,不断地引入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小故事,例如,寓言或神话,通过其喜爱的方式进行展示,使之饱含热情参与诵读。教师也可以将《愚公移山》以简短的动画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了解神话,继而感慨古人想象力,然后鼓励其简述故事并引导“大家想知道古人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吗?”,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随之主动地开始诵读,并感知到国学经典的内涵都离不开家国情怀和不懈的努力,认识到这是民族的精神,也是需要一直传承的,最终从学生的行为中体现,彰显经典诵读的价值。
结束语:
经典诵读是拉近学生与历史间距离的“工具”,更能使学生融入其中意境,感受到国学经典的价值,看到其在生活中的体现,与自身的行为进行对比,纠正有偏差的理念,比教师或家长的训诫教育更为有效。经典诵读的开展下,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记忆,配以教师的解读而掌握国学的深意,在鉴赏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继而形成正确的审美,对生活中的美进行发掘,也能正视社会中的众多现象,免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能够强化认知的能力,凭借极高的人文品质适应较为纷杂的社会环境,感悟出人生哲理,做到全方位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中的实施研究[J].刘盛云.考试周刊.2019(25)
[2]国学经典教育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徐在芳.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1)
[3]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杨静.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08)
[4]诵读给语文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J].员玉娜.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5)
[5]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实施路径[J].马洪亮,杨军.汉字文化.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