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呢? 我认为要通过优秀文化的陶冶,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情操,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兴趣习惯;积累运用 ; 合作探究; 陶冶情操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定位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它包括了学习过程、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情操和价值观等因素,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都可以对学生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看健康有益的书刊,提高阅读量慢慢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知识积累。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节语文课我都会安排五分钟进行课前活动,我要求学生轮流分享一篇读书笔记,告诉大家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精彩句子和大家分享,有什么感想等。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生活,又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和阅读兴趣。
在讲授每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会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八年级下册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线索,我先让学生以一个导游的身份设置一份丽江旅游路线图,要求每个同学要介绍其中的一处景点。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大家非常认真地阅读课文,希望尽快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资料,完成自己的课堂作业。这样的课堂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很受学生欢迎。
许多同学都喜欢看书,但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有的同学阅只追求故事情节,懒于做读书笔记,这样往往用了时间,却未能达到理想的读书效果。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把课内和课外知识联合起来,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划出自己感触最深或是认为写得最有文采的句子段落,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再整体感知文章主旨,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下来。
通过这样的方法,同学们的语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比较准确地从课文中关键的句子得到正确的理解,这样同学们便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也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让学生注意积累、运用。
为了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积累写作材料,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本知识积累本,把所看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古诗的语句凝练含蓄,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我要求学生每周背诵默写古诗。学生诵读古诗,既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也是文章语言的积累。
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文章语言优美了,作文水平提高了。如有同学为了写环境的冷清孤独,引用了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同学写同学间的友情深,引用了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例如《登勃朗峰》这篇文章中,马克吐温把自己的旅游经历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下来。这时候,我们的课堂除了欣赏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外,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根据文章的特色,把自己的旅游经历也写下来,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会,更是一次锻炼写作的好机会。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也提高了的语文素养。
三、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根据实际情况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合理搭配。在上课前,我会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同学们,让他们小组合作提前预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让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果,老师一定要安排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要具体详细,不能搞形式主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做到分工具体明确。我们的语文课不能乱哄哄,要做到动静分明,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的提升。
教师要对学生合作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水平。
四、语文课堂要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不但熏陶学生的情绪、心境、审美情趣,还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作为语文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生活和学习。
在学习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我引导学生感受富春江的山水之美,也要领悟到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体会作者热爱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情操。学习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时,学生要理解作者对于母亲深沉的爱,还有对于旧社会的控诉和痛斥,感受伟大的母爱。课堂教学在润物无声之中,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我相信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新《语文课程标准》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