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科目作为一门基础科目,需要学生认真地学习,进而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是接触、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提升其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
当下,数学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革,如何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经验,探析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希望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1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在同龄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在进行小组争辩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拓展了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 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数学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但是学生在学习新课时由于个体能力有限,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学习数学知识,而且在小组合作中也能拉近学生间的距离。
例如,在教授“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学习任务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把班级上的学生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探讨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因为个体思维的差异,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各持己见,纷纷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说服别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笔者的教学进度。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说出讨论结果。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见此情况,教师便带领学生一起探究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印象,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新课导入,提升思考能力
好的新课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自学、互学、导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新的知识,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个性的发展 。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数除法”这一节课内容时,首先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2.1学习商是纯小数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懂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2使学生在探索小数除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学习的乐趣。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使学生能够大致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笔者提出问题:整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是怎么用整数做除法运算的?并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一些整数除法的数学算式,要求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这是之前学过的知识点,学生能够很快地计算出正确的答案。紧接着,教师又向学生展示了几道小数除法的数学算式,要求学生进行解答,因为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小数除法,所以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见此情况,教师便对学生说:“没有解答正确没有关系,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地了解小数除法。” 于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在学生熟悉并掌握了本课重难点内容后,教师展示出了多道关于小数除法的数学算式,要求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虽然在此过程中,学生总是忘记正确的运算顺序,得出各种答案,但是他们都在认真学习,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学活动的效果显著。
在本次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3教师评价,总结学习成果
评价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个环节,导致他们无法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关注学生的成长,对学生进行合理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完课堂的自学后,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评价。例如,在回忆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的环节,教师发现有些学生课下经常复习学过的数学知识,因此很快就建立起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教学环节一方面考查了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教师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值得被广泛提倡。除此之外,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环节中,学生在理解各种四边形的关系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与同学们的探究中集思广益,提升了数学学习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果。在评价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后,教师总结了本课的学习成果,为本次的教学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教师还利用微课把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印象,提升学习效率。在本次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学生结束了自主学习后,总结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做了合情合理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使学生能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巧用新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4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单纯地利用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还应该联系生活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成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授“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课的内容时,在教授完基本内容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说:“现在学校需要统计咱们班级上个月学生的数学成绩平均数以及数学分数分别处在 100~80、80~60、60 以下三个阶段的人数,那么该如何计算和表示呢?”说完后,教师便为学生发放了上个月的数学学习成绩单,让学生进行自主统计。因为教师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他们都利用刚刚所学的知识进行统计。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会对学生计算的平均数以及所设计的条形统计图进行检查。因为一些学生不够严谨,所以他们的答案中会出现平均数计算不准确、条形统计图中忘记填单位等问题,教师会对此进行一一指正,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从而使学生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自主思考和解决了问题,让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结 束语
综上述,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始终坚持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爱敏.浅谈如何构建小数数学高效课堂[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9(10):34-35.
[2] 赵冰.基于如何构建小数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8,第6期
[3] 田丽新.论述如何构建小数数学高效课堂[J].赤子(中旬),2017,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