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民办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德育进行针对性地培育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也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德育的培育不利,因此,在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时需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将德育培育引入教学中。
关键词:民办学校;德育工作;困境;对策
随着当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教育事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性。因此,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要求各类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也就是说,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也要同样重要,只有同时注重基础知识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成绩的进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德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德操高低、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民办学校德育的现状
德育的意义即通过道德熏陶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核心素养,塑造人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不仅具有传承价值,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复杂,不少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外来文化中包含许多不良的价值观念,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对于未成年人是不利的,使得德育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且民办学校接收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引导,德育基础较差,部分甚至存在品格上的缺陷,所以这些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需要学校更多地努力。有些民办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流于形式,由于目的不明确收效甚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不够科学。
三、想法与对策
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但丁曾经说过: “智慧的缺陷常常需要道德去填补,而道德方面的缺陷却不能用智慧去填补。”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德育教育受到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接受新时代的挑战。长时间以来,民办学校都没有做好智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部分学校领导会硬性要求教师班级的成绩指标,将德育作为软的指标,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长期存在。德育与智育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都同样重要,但是从实际来看德育和智育还是需要有所侧重,这是由德育和智育的工作目标所决定的。
四、内容与微行动
(一)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新课标改革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要注意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探究和方法总结、情感控制和价值树立并重。积极开发各学科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将德育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各学科教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环节向学生灌输德育教学的内涵,切实把握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
(二)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及形式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时难免带有自身的性格特点。部分教师在开展班级的德育工作时,一味给学生讲大道理,学生无法理解高深的理论知识,造成德育效果不甚显著。因此,各学科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育,比如说通过辩论、知识竞答、每月德育主题活动(母亲才是生日主角、不给别人添麻烦也是美德、让班主任多休息一天、家书传亲情活动)等方式,以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搜集更加趣味性的德育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接受德育学习。走向“社会大课堂”,结合具体实际社会情境开展实践。如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垃圾分类、清除非法广告、帮助孤残老人和儿童、慰问军属烈属等活动;参观家乡本地人文自然景观,如历史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文物遗址等。以“寻找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 为主题,拍摄一段微视频或制作一个PPT课件,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影响学生是必然的结果,但是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首先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整体布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学校的围墙、板报宣传栏、楼道走廊等墙体空间,通过校园书画比赛、实践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文化宣传,有选择性地将一些校园评选的优秀品格之星等展示出来。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
五、展望与思考
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基础上,学校教育不再局限于智育区域,德育工作也开始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深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环境对于德育工作的不断重视,网络时代为德育教育提供的良好教育基础设施,德育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学校要积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六、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既是普通的教学工作又是不平凡的教学工作,德育关乎学生的未来,我们要意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直面新时代的挑战,为我国德育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超,吕丽娟.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 2016,(27):178.
[2]于晴.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的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5,(28):228-229.
[3]唐金权.“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与破解[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2(01):41-44+48.
[4]王娜,赵立知.立德树人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06):96,98.
[5]张祖孝.自媒体视域下的民办高校学生德育阵地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0):273-274.?
[6]王丹.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德育教育有效性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8, 28(2): 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