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胡汉芳
[导读] “红色通城”是通城的一张名片,也是通城文化的象征。充分挖掘“红色通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与历史教学融合,可以拓宽加深对历史教材内容理解,还可以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摘要: “红色通城”是通城的一张名片,也是通城文化的象征。充分挖掘“红色通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与历史教学融合,可以拓宽加深对历史教材内容理解,还可以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乡土资源   融入        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要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教学资源,尤其是乡土历史资源,充分发挥乡土历史资源的教育功能。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并融入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国家统编历史教材的内容,而且有助于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历史素养。
一、用乡土历史资源作为情境材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乡土历史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性,用身边的历史资源作为导入新课的情境材料,会激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真实性的认可,并产生对历史事件急于了解的渴望。
用乡土资源作为情境材料,要求所选材料新颖贴切,呈现方式也要直观灵活。如“北伐战争”,著名的汀泗桥战役的指挥部就设在通城,电视剧《叶挺将军》这样描述:1926年8月23日,湖北通城第四军指挥部,叶挻正在部署攻占汀泗桥作战方案……。以此为背景剪辑制作微视频,用它导入新课,效果颇佳。
接下来,学生自学看书的专注程度和互动讨论的热烈场面,都比往常做得努力,课后还有一群学生围着我问这问那:指挥部为啥设在通城?指挥部遗址在哪里?等等。
教育家布金鲁诺说:学习最大的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学生提问题的兴趣源于历史事件的兴趣,乡土资源一旦为学生所认知,也一定会为学生所喜爱。
二、用乡土历史资源作为研读材料开展问题讨论,增进历史理解
受课本选材的限制,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课本上没有出现,有的出现也仅一两句话概括,但就历史事件的理解而言,这样的历史事件往往举足轻重。
课本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这样写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了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为增进学生对这段历史事件的理解,选取了发生在通城的“九岭大捷”作为研读材料:
滇南健儿镇此间,三捷长沙立胆寒,立马九岭歼顽敌,屡教倭奴弃甲还。鲁道源题诗。
1941年1月,长沙会战进入了第二阶段。日军派兵从鄂南突击,进入通城,企图从鄂湘公路进犯长沙。国军第10师奋力抵抗后失陷,随后,滇军58军副军长鲁道源临危受命,率领第10、11师奔赴通城九岭。16日,58军与日军激战数十小时,夺回失地。此后,58军又与湖南撤退到通城的日军相遇,鲁军长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歼敌数千人。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就“九岭大捷”对长沙会战的影响展开讨论,并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学生这样分析:通城是武汉通往长沙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川纵横,关隘险要,是鄂南湘北的重要门户,在这里拉开战场,可以有效地牵制外围日军,为长沙会战的主力部队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还有学生这样分析:九岭大捷发生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战役的胜利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打破了日军企图迅速占领长沙的梦想。
更有学生这样写道:长沙会战能够取得胜利,与战争的内外环境、整体部署和外围战役的胜利是分不开的,九岭大捷是长沙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永远载入中国抗战历史史册。
从乡土材料的研讨中生成的结论,是最真实最宝贵的结论,这些结论对深刻理解长沙会战是非常坚实有力的。
三、用乡土历史资源作为探究材料实行调查考证,丰富历史解释
历史文献显示:1927年8月20日,罗荣桓领导的通城秋收暴动打响全国秋暴第一枪,通城县劳农政府,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秋暴的队伍去了哪里?通城秋暴与秋收起义有啥联系?等等,我把这些问题做成小课题让学习小组去探究,要求各小组到县图书馆、档案局和通城秋收起义展览馆去查阅资料,拍照取证,然后将调查的情况及得到的结论写成调进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
如“通城秋暴队伍去了哪里”调查组写道:
8月20日,罗荣桓率领农民自卫军成功智取通城县城,下午,通城农民自卫军成立,第二天,通城县劳农政府成立。
9月4日,国民党第13军向通城逼进,自卫军向江西修水转移。行至通城麦市遭夏斗寅部袭击,自卫军由500多人减至100余名,后经余洒度团接应进入修水,正式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特务连,加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
“通城秋暴与秋收起义”调查组在考证时发现:毛泽东把支部建在连上与通城农民自卫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这样写道:
9月9日,秋收起义的部队被打散后,有不少人离开了部队,唯有通城农民自卫军能成建制的归队,这一现象引起毛泽东高度关注:这一现象与通城自卫军建立党代表有着重要关系。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作为治军之要,沿用至今。
对这些问题的考证,无论是对“红色通城”的认识,还是对秋收起义的理解,都非常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用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导读材料举办主题活动,培植家国情怀
说到“淞沪会战”,人们都会提到“八百壮士”。课本里有这样记载:“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这个被毛泽东称赞“民族革命典型”的英雄群体多数为通城籍战士,通城是八百壮士的故乡。这是一份难得的爱国主义乡土教育材料。
在教学这个内容时,设计了五个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通城隽水河畔的“八百壮士”文化墙,观看《通城与八百壮士》影片,学唱“八百壮士歌”,宣讲八百壮士英雄故事,主办通城与八百壮士主题版报,在活动中感悟八百壮士的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英雄事迹,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将乡土历史资源与历史教学融合,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乡土意识,丰富历史教材内容。在乡土历史资源融合教学过程中,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发展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