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钟师一
[导读] 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塑性较强,在小学阶段实施德育,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非常有益。
        摘要: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塑性较强,在小学阶段实施德育,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非常有益。小学德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德行培养的基础。但经济的全球化、价值的多元化使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必须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小学德育。为此,本文就针对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展开详细的研究。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导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德育工作受到了学校甚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德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德育工作能够很大地减少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但由于目前德育工作理念陈旧、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德育工作管理模式不合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至于如今学生的德育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则显得十分重要。
1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性
        新时期各种新思想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少年儿童所处的小学阶段是人生进入社会群体的基础阶段,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同样处于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阶段,小学德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该阶段学生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有效地进行该群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学生的德育教育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各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遵循符合本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情况的德育教育方法、模式、内容,有序的推进学生的德育工作,并且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效。但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日益变化,目前用于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模式以及内容等方面,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所以我们更需要反思现如今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2 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德育工作理念陈旧,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灌输式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的主流形式,所以在小学教育实践中,还有一个问题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整体质量,那就是德育教育的形式过于传统和枯燥,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受传统教学形式的深刻影响,老师一般都采用灌输式教育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灌输式教育并不是理想的教学模式,德育教育需要在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深入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灌输式教育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原本就不够,枯燥单一的课堂形式更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 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所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成为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升学质量,教育的重点也在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也一直都是教育的重点,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升学的影响似乎并不大,所以一些小学认为,德育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一些小学仅仅安排少量的德育教育课时,有些学校甚至根本就不开设德育教育课程。这些小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当前社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而人才在竞争过程中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之外,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也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两种品质是在日常的小学教育中不能直接获得的,只有通过良好的德育教育,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形成这些优秀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但由于小学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2.3 德育工作管理模式不合理
        当前,学校在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为切实达到使学生遵从学校的相关管理要求,或知悉国家有关规定的目的,多是依靠学校或教师自身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通过“教条式”命令来告诫学生,哪些是自己不能够做的行为,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学校相关规定的。从学生的外在表现上看,似乎已达到所预期的目的,学生在学校期间,表现出对学校相关规定的彻底服从,学校明确要求不允许的行为,坚决不做,而且对学校公布的学生管理等相关条例也背的滚瓜烂熟。殊不知,学生做出如此完全“遵从”的表现,很大程度是出于学校现行管理规定的压力下,从内心上真正将这些规定内化成自身自觉行为的比例很少。
3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3.1 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学的全过程是实质
        德育教育虽然是作为一门独立的教学课程来教授,但它实质针对的是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而非纯知识性教育。所以,无关是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德育教育应被融入到其他各个教学科目中。通过开展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性的夹杂着德育教育,或在其他科目教学中,遇到有关德育方面知识时,顺势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领悟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要针对学校各个科目的教师,而不单单针对于专门的德育教育教师,树立德育教育的责任理念,使他们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只与德育教育教师有关,与自己也密不可分。
3.2 正确引导,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教师在实施小学德育时,必须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是围绕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内容开展传统价值观教育活动。二是举办主题式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小学生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并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这能极大地锻炼学生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这些实践活动相比课本的枯燥知识,更能使学生受益匪浅。再者,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德育活动,可让学生从中感受道德标准,纠正自己的行为,还可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处理在活动中已经遇到的,或将会遇到的各种道德话题。
3.3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德育模式
        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的形式,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方法,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此,第一,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积极开展对家长的德育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第二,家庭要积极参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社会举办的家长联谊会,经常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共同建设和维护美好的社会德育环境。最后,学校要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策略,组织培训、研讨会就德育进行探讨,并拓宽德育新渠道。
3.4 完善德育工作评价制度
        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小学德育问题的解决,最为直观有效的措施就是不断完善德育评价制度,严格依照评价制度对教学形式及内容做出评价,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考核德育,同时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不断关注德育教师的教学状态,让学校德育紧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另外,教师自身也应该增强德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创造性,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应该是探索新知的开始,教师和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并用于创新。
4 结论
        综上可知,加强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作为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主要手段,其实效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德育水平的高低。因此,要着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三位教育模式是关键,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学的全过程以及正确引导,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是实质,构建科学的德育水平评价机制是根本。

参考文献:
        [1]刘亚军,徐兴辉.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2018.
        [2]曲秀文.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2016.
        [3]张子芳.关于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的探讨[J].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