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如何落实基础知识——以人民版必修一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张肖红
[导读] 历史一轮复习中,落实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如何更有效地落实基础知识、提高一轮复习的效果,成为我们教师永恒的课题。
        摘要:历史一轮复习中,落实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如何更有效地落实基础知识、提高一轮复习的效果,成为我们教师永恒的课题。以教材为依托,将知识问题化、图示化、史料化都是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教材;考纲;问题;图示;史料
       
        就历史学科而言,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基础题至少占60%,所以学生在一轮复习期间,首先要对照考纲,把每课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记熟,基础题目能够熟练解答。在此基础上,慢慢涵育出历史解题的关键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素养,从而形成核心价值。以人民版教材必修一第3课为例,新高考考纲要求掌握:
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且是以历史制度概念呈现的,这些制度是不断演变进化的,诠释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这一课题。如何落实这些知识呢?本文试做初步探讨。
一、知识问题化
        复习课中,我们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将知识问题化。聚焦问题,从历史学科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要有系统性。在复习本课时,首先提出“教材从几个方面剖析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呢?”引领学生关注教材标题以及课前提示,即四个方面:中央官制、地方制度、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以中央官制(君权和相权)这一子目为例,教材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这句话中有四个关键字,即“限制相权”。那么问题来了,历朝历代有所作为的帝王如何限制相权呢?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这些措施体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对后世的影响?用这几个问题串联知识点,初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问题要呈多样性。上文提到的问题都是简述题,我们还可以将知识点设计成填空题、图表题等。比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将历史图册上的图片改编:
很多同学关注到了三省六部本身,而忽略了“政事堂”这一细节,通过这个表格学生可以对这个细节“过目不忘”。
        知识点内部有联系而教材上没有相关表述,我们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配合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寻找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比如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补充下面的史料:
        材料:(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是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保证了各个门类之内事权的相对集中,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问题:根据材料回答,宋代中央机构是如何运作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由材料中“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宋朝“二府三司制”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不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题“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问题要重层次性。不同的学生其“知识半径”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而且考纲对知识点的考查有不同的层级要求,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层次性。如在讲“行省制”时,出示下面史料:
        材料: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问题:根据史料,如何理解“行省”的内涵?元朝实行行省制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元朝又是如何将政权“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的?
        如何理解“行省”的内涵?从材料的第一句就可以回答出来。元朝实行行省制的目的,要将史料的第二句话简洁化,即加强中央集权、有效控制地方。元朝如何将政权“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需要学生去教材中原话。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深入有效地理解行省制。


二、文本图示化
        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因果关系繁杂,我们要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历史示意图是有效的尝试。示意图使教材文本立体化,可令同学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枯燥文字的枷锁,增强记忆效果。许多教师就示意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给予关注,如数轴、单元框架图、表格比较图、网络图等,大家关注的主要是整个专题、整节课等大范围的示意图,教材中难度较大的一段话我们也可以用图示呈现出来。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或历史图册上已经有的图示,比如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图示:
         这两幅图片往那一放,本身就是教材文本。当然,并不是所有难以记忆的文本都有相应的图示,这时我们要解读教材,整合信息,自主画出简单图示。回归到上文提到的一道题目:元朝是如何将政权“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的?关于这道题的答案,教材如下:
这些内容记忆起来并不容易,我们不妨尝试把这段话图示化,如下:
如此,方便记忆,还很清晰地看出元朝的中央机构有中书省和枢密院,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第14页的“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这句话。
三、史实史料化
        高考四道大题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占50%多,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选择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史料,利用史料落实教材基础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例如,关于科举制的影响,我们可以补充下面史料: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召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这段材料中,从第二句话开始讲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第二句话我们可以联系到教材中“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材料中第三句话我们可以联系到教材中“公平公正”这几个关键字;材料中最后半句的人才激励,我们可以联系到教材中“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史料的选择也要多元化,除了文字外,还有图片、表格等。在监察体制这一子目中,教材中提到州是监察区,而在后面的地方制度中,州又作为行政区划出现,关于这里面的关系,可以补充一段文字史料: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便于监察官吏,在全国置13个监察区,称为州,每州设刺史1人,但这13个州后来却演变成了行政区,居于郡之上,成为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浙江省人事志》
为什么州会由监察区演变成行政区呢?我们再补充下面表格材料:
        通过这个表格,可见汉代统辖的区域越来越大,郡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加强对郡的管理,州逐渐由监察区演变成行政区。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本课的课题“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制度在不断演进,体现出的实质问题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总之,历史一轮复习要落实“必备知识”,必须依托教材,做到细致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多角度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采取多种措施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拓展视野、深入研究,进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这是应考的要求,也是涵育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昌帅:《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探究》,《考试周刊·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7年10月
【2】许宜谈:《结合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高考·教学方法》,2020年4月
【3】舒设蕾:《优化课堂提问与解惑 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姓名:张肖红,出生:1988.2.2,性别:女,籍贯:浙江省临海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领域: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