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用心倾“听”。首先,我们应给予听力教学足够的重视,能够意识到作为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听”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教师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精心组织合理设计,持续增加学生听力输入,创设语言环境,保证有质有量的语言输入,借助网络资源增加多种材料听力训练来带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以听促读,以听促记,以听带动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输入 语言环境 选材 实施
参加新课标网络培训过程中,全国课标组专家梅德明教授谈到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看、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听”明明排在第一位,可是在我们高中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对于 “听”的能力的培养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同程度的重视听过太多的公开课,课题涉及阅读,写作、 词汇或者具体的语法知识等等,但是确实鲜有教师谈到听力教学的问题。而我在过去三年的教学中通过增加听力训练的教学尝试,证明我们应该给予听力学习更多的重视。
一.听力输入的重要性
幼儿在学会说话之前需要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倾听,或有意或无意。而且,我们都知道无论孩子的国籍是什么,一旦将婴儿置于某种语言环境,这个孩子就将接受某种语言。关于人脑对于语言习得的深层原理我们交给科学家们去研究,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如果语言环境在婴儿早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对于青少年的外语学习,通过听力创设的语言环境同等重要。
因为在一所国际学校教学,对于我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我观察了我校国际部的学生的语言表现,因为每天有多一半的课程是由外教全程教授,学生们每天沉浸在纯英文语言环境中的时间远远多于我们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国际部的学生入学一个月以后基本上能够很自然的和外教沟通关于课程相关的内容,而且,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克服与外籍教师沟通上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羞于表达自己。他们可以自然地用英文与外教交谈。而这个环境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每天大量的听力输入,大量的“听”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英文,同时促进其他方面的诸如“说读看写”。那么,对于我们处于中文学习环境中的学生们而言,人为的有意识的增加他们听力的输入量,一定也能够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听力输入的选材
二十一世纪无疑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过去十几年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教师有了更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利用这些资源与平台,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理想更高效的学习环境。
第一,从语音学习的角度来看,在学生早期的语言学习阶段,教师所选听力材料需要保证发音的标准。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模仿,选择语音语调语速标准的听力材料对于学生学习标准规范的发音尤其重要。外交部同声传译员孙宁在谈到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提到他在外语学习中非常重视听力能力的培养,曾经反复听一套磁带乃至听烂终于练就了一口流利标准的英文口语。
听力在高中英语阶段,除了教材上相应配套的听力材料之外,我增加了BBC英语中的相关栏目坚持给学生播放,包括两分钟的The English We Speak, 每期六分钟的Six Minute English,这些听力材料中的纯正标准英文发音,有助于学生学习与模仿。
事实上,我们都有基本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口音,在英语世界中也存在各种口音。在标准发音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更多发音特点的听力材料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理解能力。这一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增加。我在学生进入高二外研版选修教材第六册的学习之后, 关于听力训练有意在每周给学生增加了课外的听力材料,包括Ted演讲视频,英文原声影视剧片段,甚至是动画片《小猪佩奇》的动画原声等等。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黑人,白人,亚裔的英文使用者的演绎,,学生们表现出来的兴趣非常浓厚,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语速与内容能够接受,这些更真实的语境的呈现反而是学生更加感兴趣的听力输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他们开始感兴趣的时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学习的时机。
第二,关于听力内容的设计。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两个方面来说,课内和课外。课内的内容基于教材,我们可以围绕教材展开。例如,外研版教材必修第五册第四单元话题为西方的节日“carnival”,听力材料的设计我们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不同地区的“carnival”,通过听力内容呈现不同国家人们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关注地点,了解不同地域庆祝这个节日的不同方式;另一方面,我们选择更多的西方节日,例如 “Thanksgiving”,“Christmas”“Halloween”,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节日文化。练习听力的同时,针对增加相关孩子们跨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不可否认,任何一套教材的内容的设定都有其局限性。十年前的教材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不可避免会有相对过时的内容,或者说缺少更多与时俱进的内容,例如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热门的话题,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全球一体化,全球变暖以及人们为此所做的努力。这就需要我们适当的增加与时俱进的最新话题给与学生拓展。外研版教材必修第四册第一模块主题为“未来的城市生活”。编写教材的时间距现在有十几年的跨度,文章中学生们对于未来的设想现在很多都已经成为现实,我增加了Ted中相关最新AI(人工智能)的相关话题,例如李开复的演讲,阐释了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存问题,听力材料中虽然涉及了一部分生词,但因为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的兴趣战胜了他们对于听力材料难度的恐惧,学生能积极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听懂Ted演讲的同时,了解了最新话题。根据教材上的话题,适当增加最新的相关听力材料,以视频的形式,学生们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自然的接受最真实的英文原声,使听力输入变成了一种享受,在无意识中提高学生们听力能力。
三.听力训练的全方位开展
听力训练不同于其他语言形式的训练,在新课标中所谈到的听说读看写等语言能力中,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读写都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才能够有效完成。而听力的训练只要有心,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这一点是在我自己的英语学习中体会到的。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职业发展需求,我个人随时注意语言能力的提升,养成坚持每天听英文的习惯。 在上班的路上听上几分钟的BBC新闻,在茶余饭后观看Ted的一段视频,假期里观看英文原声的影视剧等等。我发现坚持每天一点的英文听力输入对于保持语感非常有效。如果几天不听英文发现在课上自己的口语表达远没有连续收听英文之后顺畅。因此,我在教学中也特别注意通过增加听力训练帮助学生培养语言的感觉,增加孩子们的理解能力。
首先,课间的时间有效利用。例如,为孩子们播放语言简练节奏明快的英文歌曲,这一点坚持下来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收获。根据心理学家的理论,当人的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的时候,接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明显提高。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支持,每周由学生推荐一首歌曲在英语课前课后的课间循环播放,最后做到好多歌曲中的句子学生们能够脱口而出;
其次,课上所涉及的精读材料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计划好每堂课听力所占比例,做到每篇精读的文章学生能够完全听懂,以确保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掌握文章中词汇的发音,以听促读,以听促记,以听带动学生们的说与写的能力培养。
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一定要把听力包括在内。这一点在听力的习惯养成和学生对于听力学习的重视程度培养尤其重要。基于高考的压力,在目前我们周围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老师们普遍关注孩子们的试卷上的表现,课后作业也更多关注读写能力的培养。借助现在的社交媒体,例如微信,建立听力学习群,我尝试在暑假中每天推送相关的听力材料,例如上面提到的BBC六分钟英语栏目。设置好相关听力训练问题,收集学生们听力练习的情况并及时反馈。很多学生不仅完成了设置的问题,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延伸,主动进行听力学习并能积极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因为他们在家可以自由灵活的掌握听的时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束语:
2017版新课标中谈到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发展语言技能,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这里面的语言实践活动,我认为用心倾听就是我们要进行的实践第一步,多种真实情境下英语的呈现,让学生大量的接触英文原声,保证有质有量的输入,这本身就是为孩子们将来在真实语言交际中打好基础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