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的义务教育中,小学语言是一门基础课。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说,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更有效,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介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策略
引言
一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学习,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这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克服困难的习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与其担心要花费多少倍甚至数十倍的精力去改掉坏习惯,不如从早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尽早开始,增强学生对良好习惯的认识,使学生知道该习惯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操作的要领是什么,以及如何一步一步的完成。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值得讨论如何做到这一点。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类型
(一)课前预习习惯
在学习的基本步骤中,课前准备是最基本的,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但是,这也是教师教学中最强调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前教育准备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加快教师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上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他们对学习的关注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桌子或凳子的声音出现在教室里,在教室外面发出的声音等都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不专心,将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学习如何使学生专注于课堂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积极复习的习惯
主动复习是学习的第三步。老师可以通过复习课堂内容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此外,积极的评价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
(四)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维是大脑的独特功能。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间接培养。小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独立思考不仅是他们学习的好习惯,而且是他们实际生活中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阅读的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生的经验还很浅,知识范围相对狭窄。如果仅阅读教科书知识远远不够。丰富的阅读量对学生的未来学习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自己思考的习惯,依靠他人
当遇到难题时,人们通常会首先选择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独立思考,而没有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做作业时,一些学生在复习了问题之后发现自己没有想法,便开始寻求帮助,他们无法冷静下来自己思考,这种方法对思维的形成和判断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二)粗心大意,不够严谨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思维足够缜密,现在许多学生都变得粗心。
例如,有些学生不是不知道如何解题,但是在审题时,他们总是慌里慌张的,在没有彻底弄清楚题目的意识就开始解题,从而导致错误的形成。再举一个例子,在解题的过程中,可能是因为笔迹很乱,导致后续计算中的错误,或者是笔迹的丢失和分散,这对于形成学生习惯来说是非常糟糕的现象。
(三)没有检验的习惯
对问题的分析和回答反映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反映在对回答过程的反思和测试中。培养反思和检查的良好习惯是一种态度。例如,完成一些问题后,回到过去进行测试通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准确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
全神贯注是注意力的重要特征,因此集中注意力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专心听课,同时教育学生即使在不是很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也要注意专注力。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首先,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示范、表情、手势;其次,专心听老师的问题和指导,掌握新知识的增长点,课堂40分钟每分钟集中精力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来说,每堂课大约20-30分钟后,学生的专注力就会减弱,因此老师必须掌握该堂课的前20-30分钟。重要的内容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其余的可以通过各种练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集中注意力,他们将把思想和感官完全放在主题上,而不会分散注意力,更好地学习知识,并获得更好的结果。
(二)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
在小学汉语学习过程中,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学生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不懂装懂,就会增加疑问,这对将来的学习有害。对于老师来说,如果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应该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并发现问题,他们才能激发自己的思维并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了养成学生提问的习惯,老师应该设置更多的问题,并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答案。如果学生有疑问,他们还应该培训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参考书。参考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新单词,教师不应立即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习并寻找解决方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注意协调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种教育因素共同努力,以形成协同效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团体的积极参与,而且外部环境的约束和调节。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学校和家庭必须相互合作并保持同步。学校应在带动家庭和社会方面共同发挥领导作用,共同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主要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形式,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小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虞文娟.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谈小学生必备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8(07):33-34.
[2]杨洪蕾.尊重科学规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关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7(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