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也需“画龙点睛”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贾敬貌 赵燕
[导读] 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准确到位的点题,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对写作的驾驭能力,但是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的点题意识不强,存在内容与题目的“脱节”现象,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能够有效点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摘要: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准确到位的点题,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对写作的驾驭能力,但是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的点题意识不强,存在内容与题目的“脱节”现象,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能够有效点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关键词: 记叙文    点题    画龙点睛  
        笔者参加多次高考阅卷工作,发现一个现象,很多考生选择记叙文文体写作,往往忽略点题,题目与内容之间缺少相互照应,因此出现“脱节”现象,这样就容易导致在快节奏的阅卷情况下出现误判的可能。因此记叙文也需要点题,需要“画龙点睛”。
        题目是文章之眼,感情之魂,因此在写作中必须多次点题,强化题目对文章内容的统领作用,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写作过程中出现游离主题的危险。但是在记叙文写作训练中,学生点题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一是不会点题,二是认为不需要点题。其实任何文体的写作都要求表达鲜明,而表达鲜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够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立意写作。笔者就以201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为例,谈谈记叙文如何点题,如何实现“画龙点睛”的效果。
        作文写作要求如下: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样子。
        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解题
        在这则材料中“智慧”是关键词,也是写作的中心;“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样子”是对“智慧”的概括性总结,“经验、能力、境界”是“智慧”三种不同的“样子”,三种具体的形态,这三个词既是从不同角度对智慧的解释,也代表了“智慧”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这则材料写作导向性比较强,引导写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人生的“智慧”,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智慧。但同时也暗示了“具体事例”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这对考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对材料的分析来看,如果考生采用记叙文文体写作,相对容易,更能符合写作的要求。
        那么在记叙文中如何体现“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的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呢?我们不能让阅读者去猜想,去琢磨哪个生活事件是经验,哪个是能力,哪个是境界。因此点题在写作中就尤为重要了。
举例
下面以2015年江苏卷的一篇高分作文《皱纹的智慧》为例进行分析。
一 题目凸现“关键词”
        题目是阅读者阅读文章时最先关注的部分,往往能给阅读者先入为主的影响,因此题目是否准确、鲜明直接影响着阅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场作文的分数。“皱纹的智慧”包含了材料中的关键词“智慧”,准确、鲜明。“皱纹”一词暗示出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同时“皱纹”也是“年龄与阅历”的一种象征,生动、形象,也向阅读者暗示本文写作对象是一位(或几位)“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
二 文首凸现“关键词”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明朝诗人谢榛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两人都强调了开篇落笔的重要性。什么是好的文章开头呢?笔者认为好的文章开头首先要扣题,符合写作内容要求;其次是语言要有文采。如果不扣题,语言再有文采,也会给阅读者以偏题跑题之嫌。
         “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以上是《皱纹的智慧》的第一段。其出彩之处一是凸现了关键词“智慧”,紧扣写作主题,二是交代了写作对象是“爷爷”,与题目中的“皱纹”相照应;三是出色的语言表述。
 主体点题
   记叙文写作的主体部分是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是运用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在行文中,写作者的扣题意识同样重要,因为由于字数、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期望阅读者仔细揣摩,认真分析,从而理解写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需要写作者用简洁、鲜明的语句表明写作意图或者是写作重点,而在涉及对某一主题或人物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叙述时更是需要如此。


笔者将表明写作意图或者是写作重点的语句称之为“点题句”。《皱纹的智慧》的主体部分由三个“我”与“爷爷”对话的不同场景构成,每一个场景分别代表了爷爷不同的智慧层次。
两个场景《牛耕》和《戏曲》,在短文对话场景结束后,作者运用了点题句“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直接表明叙述这个对话场景目的是为了诠释“智慧是一种经验”这一写作要求。下面的场景描写采取了同样的叙述方式——场景叙述+点题句,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结尾点题
     古人把文章结尾称作 “豹尾”,意思是说文章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力量。那么文章的结尾怎样才能有力量呢?我们可以用“简洁明了”这个词语来回答。“简洁”就是用语简短,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在主体部分叙述完毕,结尾无需再用太多的语言,否则就给人“尾大不掉”、“喧宾夺主”的感觉。“明了”就是表意要明确,再次点题,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皱纹的智慧》这篇文章作者在叙述完第三个场景后就结束了,没有单独的结尾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够有一个扣题的结尾,那么这篇作文可能会更加出彩。笔者试着拟了一个结尾段,作为文章的补充。
        岁月在爷爷的脸上刻下道道皱纹,阅历在爷爷的心里积淀下人生智慧,这智慧是经验、是能力,更是爷爷一生追求的境界。
训练
  笔者所在年级本学期进行了记叙文写作训练,其中一次作文的题目为“照进心灵的阳光”。下面是一位学生作文片段。
         “梆梆梆”,还未走进大门,就听见锤子在敲打什么。我猜,那是一个核桃将要裂开时发出的抗议。
    果然,正对面走过来的是用被核桃皮染绿了的手捧着淡黄色核桃仁的姥姥,她得意的说:“刚打下来的核桃,手不脏,尝尝……。”
     望着姥姥那像核桃皮一样褶皱的脸,不仅内心热乎乎的。还好,她头上的银丝还未布满,攥着我的双手已然温暖。
      啊,从小所吃的微微苦涩的核桃的味道,每每忆及,总是弥漫心间的微微的回甘。
                这个片段的细节刻画非常生动细致,但是不足之处是没有点题,没有将“照进心灵的阳光”融入写作内容中,于是我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例文进行修改升格。升格后的片段如下。
         奶奶的对我的关爱就如同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灵,让我在温暖中成长。
         “梆梆梆”,我还未走进大门,就听见锤子在敲打什么。我猜,那是一个核桃将要裂开时发出的声音。
            果然,正对面走过来的是用被核桃皮染绿了的手捧着淡黄色核桃仁的姥姥,她得意的说:“刚打下来的核桃,手不脏,尝尝……。”
             望着姥姥那像核桃皮一样褶皱的脸,暖流涌动。低头,姥姥头上的银发在阳光下丝丝闪亮。
              啊,从小所吃的微微苦涩的核桃融进了阳光的味道,每每忆及,回味甘甜。我明白了,奶奶的对我的关爱就如同那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灵,让我在温暖中成长。

结语
         准确、到位的画龙点睛式的点题是一篇优秀作文的基本要求。对于以记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更需要如此,能否准确到位的点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思维品质,检验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否准确把握作文要求并求能够做到贯穿始终。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我们可以多从片段训练开始,培养学生点题的思维意识。
         
         参考文献
         [1] 彭思.  浅论叙事学理论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J]. 北方文学. 2019 (29)
         [2] 尹梦楠.  支架式教学下的记叙文写作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 (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