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课堂参与度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楼聪楠
[导读]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音体美等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数字,推理与运算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音体美等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数字,推理与运算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我们数学教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看到数学中的美,被数学的奇妙所打动,并激起他们开动脑筋,获得解题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通过情景教学法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教师展出很多个包装盒,让学生对这些包装盒进行分类,然后每个学生给出分类的理由;教师任取一个长方形的包装盒子,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长方形进行观察、触摸,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根据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导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所有特征;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启迪了思维的发展。
        二、激发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我们倡导课堂上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在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实行民主教学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真实的自我。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教师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
        四、精心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新思维学习的突破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利用"直观"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来进行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参加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可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己学习过的公式、法则去解决新的问题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又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都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
        六、善于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客观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方针。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里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3/5,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10,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10,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1/5,第二次又运走了全部1/5,共运了14.4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水平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也能让少数优生学生"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水平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这样使得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作为教学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