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厌学情绪 迎接快乐语文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期   作者:张潇潇
[导读] 摆脱厌学情绪、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保障和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要求,
        摘 要:摆脱厌学情绪、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保障和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塑造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本文试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语、提问、作文三个环节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厌学情绪、迎接快乐语文。
        关键词:精彩导语;轻松提问;趣味作文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及行为表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帮助学生摆脱厌学情绪是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学科由于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更富于吸引力,更容易学习,但也最容易遭到忽视。事实上正因为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分析阐述、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成了学生深感头疼的症结所在,也是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精彩的导语设计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轻松的提问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充满趣味的写作观念、方法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让作文成为他们表达见解、抒发情感的需要,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一.精彩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引言的导语,不但是教师引入新课的媒介,也是教学的基础环节之一。导语设计的精彩与否,往往影响到整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尽可能简省又有文采的导语,为新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氛围。             
        1.温故知新式。     
        在讲授新课前,根据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点进行沟通连接,使学生在温故的同时有意识地探求新知。如讲授课文《明湖居听书》,可联系《琵琶行》一文,两篇都是描写音乐艺术的名作,又都用通感这种修辞方式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这样设计导语:“音乐是发自人类灵魂深处的诗章,能够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我们曾经领略过《琵琶行》中琵琶乐曲的感人至深,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通过文字的摹写进入音乐的殿堂,共同聆听大明湖畔的一曲美人绝唱,接受音乐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洗礼。”如此既引出新课的艺术特点(用文字摹写音乐),又调动了学生对旧课的经验感知(《琵琶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谓一举两得。
        2.设疑启发式。
        提出疑问是导入新课的好方法。通过设疑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寻找答案。例如《鸿门宴》这篇课文的导语,可以设置两种方式的疑问,其一:把《大风歌》和《垓下歌》展示给学生,提出“这两首诗给人的感觉分别是昂扬和悲壮,同学们想知道原因吗?”借此引起学生对楚汉战争中这两大风云人物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通过课文总结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成败的原因。其二:给学生提供几幅名人对联让学生判断,其中“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即是司马迁的写照,提问“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为何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在历史事件(鸿门宴)中的言行塑造鲜活形象,从而达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完美融合的艺术特点。这样设计导语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把文章的重点难点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目的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1.解析题目式。
        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解释分析题目可以启发学生初步领会文意,从而迅速把握课文大意。如《记忆》这篇课文,可以从人们对记忆的理解导入:“有人说,记忆是记住或想起;有人说,记忆是贮存信息的能力;有人说,记忆与过去的事情紧密相连,也有人说,记忆与未来的世界共同呼吸;还有人说,记忆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总是在最不经意之时,往事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描述记忆的话语,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记忆。”因为这篇课文是哲理抒情散文,作者将形形色色关于记忆的事理凝于笔端,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生的真谛,所以将导语设计成对记忆的感性阐释,更能使学生细心揣摩蕴含于形象之中的哲理,从而领悟到应该留给他人什么样的记忆,在课文优美的情境之中,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除此之外,导语设计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分组辩论、演讲;表演情景剧;播放音频、视频;展示挂图、照片;引用诗词歌赋;讲述逸闻轶事等等,或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它们综合运用。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导语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苦学”为“乐学”。
        二.轻松问答——培养学习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解决疑难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有“问”有“答”的过程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持漠视甚至恐惧的态度,回答问题的表现则是或张冠李戴或凭空捏造,不但令教师感到焦急万分,学生自己也是充满挫败感。如何让问答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多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立足于课文知识进行自主消化,并通过回答问题将所学信息反馈出来,教师可以据此进行纠正、补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按照教学计划,制定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问题,并由问题构成一个个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通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最终到达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针对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现象,我们要多多设问,采取先合作后自主的方式,将所有问题展示给全体学生,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出答案,再由教师点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由一系列问题构成: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苏轼写作此词的背景是什么?词中对赤壁景色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哪一句是本词的过渡句?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英雄形象?苏轼在词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我们从这首词中学到了对待挫折的怎样的态度?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但涵盖了课文学习内容,还可以让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在群体讨论中锻炼发言的能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会被大家共同解决疑问的气氛所吸引,从而加入到讨论中去。

教师再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无论对集体答案是支持还是推翻,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鼓励,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善问。
        课堂提问不但要重视“量”,还要重视“质”,空泛无意义的提问只能浪费教学时间。我们设计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思考,都能获得学习成就感。对于有难度的问题,不能直接灌输答案,也应该先让学生先行思考,再加以讲解,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权力。如分析元曲《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可以这样设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作者关汉卿为什么让它们变成现实?”答案包括三层内容,其中一层意思较明显,学生们可以较容易的答出“借此表现窦娥蒙受的冤屈足以感动天地,揭露了当时官吏昏聩、司法腐败,百姓有冤难诉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这对主人公窦娥的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呢?”于是引出第二层意思“表现了窦娥刚烈的性格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使窦娥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最后分析有一定难度的第三层意思:“安排这样超现实的情节,体现了关汉卿是怎样看待黑暗社会和百姓疾苦呢?”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作家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也就是第三层意思的答案“作品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像、夸张,虽然违背常理,但又合乎人情,体现了作者伸张人间正义、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
        我们的课堂提问应该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无论回答的效果理想与否,无论是自主发言还是合作讨论,都应该多一些表扬,让学生克服“提问难、回答难”这个心理障碍,充分表达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所思所想,使教学活动在学生好学、乐学的氛围中顺利完成。
         三.趣味作文——增强学习信心
        写作训练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开阔思维、锻炼语言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写作文,在作文训练时叫苦连天,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突出作文的趣味因素,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尽情挥洒,享受写作的乐趣。
        1.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多看、多听、多思,把创作素材积累起来,才会发现到处都有可写的人、事、物,才能体会蕴含其中的真善美。面对作文题目,学生们往往觉得无话可写,正是不注重体验生活、缺乏材料积累的典型表现。在指导写作时,我们要用生动的生活情境来启示学生调动以往的记忆经验,引发最有感触的思绪来写作,如《故乡的秋天》这一写作题目,针对新生入学时间不长、恋家情绪比较浓重的情况,我们可进行提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同学们,在这样的秋天,可还记得故乡的一草一木,可还留恋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不是也想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倾诉出来呢?”有助于学生有感而发,进入写作状态。对学生来说,写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难度更大一些,需要我们将这些文题还原到学生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如说明文写作题目《××的制作》,引导学生先确立说明对象,选择自己擅长的物品制作,使学生言之有物,再按照程序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避免了学生因无物可写而产生倦怠心理。议论文写作题目《造假打假何日休》,在阅读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可让同学们先举出造假打假的事例,阐述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危害,教师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树立观点,将所举的事例在写作中予以分析,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让同学们彼此提供、交流写作素材,从而轻松完成写作任务。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课外的指导。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借助报刊杂志、微博微信等媒介,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自己感兴趣的词汇语句、名篇佳作、人物事迹积累起来。平时翻阅这些资料时,还可以随时写下自己的理解、感悟,记录自己灵感的瞬间闪现,为多种题材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悉心点评、积极反馈。
        点评作文,是对学生写作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判断。恰当的点评,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弥补写作缺憾,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逐步提高写作水平。点评的方式可采取教师点评,也可采取学生互评,或者两者结合。教师点评重在总结,总结每次作文中存在问题,对学生提出要求,例如: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时,我们告诉学生要经常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不随便使用没把握的词语;很多学生不注意作文格式,我们就强调层次清晰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不能有效地从分析中提炼观点,我们就加强概括能力的训练,还有标点符号的使用、文章详略安排、修辞的使用等,都是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给予充分的鼓励。有的学生语言驾驭能力较强,其作文文笔流畅、生动形象;有的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其作文紧扣主题、条理清晰;有的学生虽然谋篇布局尚需锻炼,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可以打动人;有的学生只是某一个片段写的好,也应该得到肯定和表扬。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写作是有价值的,是受到老师赞许的,从而产生继续好好写作的动力。学生互评重在修改,把作文评定的标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批改、互相评价。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重新观照作文题目的机会,通过修改别人的写作来审视、反思自己的写作。对写作水平还不够高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观摩学习的契机;对写作能力较突出的同学的来说,可以锻炼语言文字的纠错能力,最终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多肯定鼓励学生,努力将语文学科的特质合理地发挥好,让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变得生动新颖、富于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良好空间,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自信,摆脱厌学情绪,迎接快乐的语文学习,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本文系:2018年度泰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泰安市为例》,课题负责人:杨爱军,课题主要参与人:黄启宪、李军、张潇潇、潘蓓、张娜,课题编号【18-ZD-0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