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结合农村实际改进语文教学,科学确定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大胆创新。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脱离实际、精神世界空虚、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缺乏实践平台、教学方式单一、应试教育弊端等问题。因此,要结合农村实际改进语文教学,科学确定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大胆创新。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脱离实际 农村中学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和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但实际上任务的重点在后者。农村学生能升学的只是少数,多数初中学生毕业后仍然要留在农村。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单一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这种教育背离农村实际与社会需求脱节。如果不升学,则所学知识在农村无用,而有用的又学得少或没有学。
2. 学生精神世界空虚 受应试影响,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教师只注重语文学科本身技巧性、应用性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教材中对学生情感、美感培养的材料的挖掘,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忽视学生个人独特精神品质的成长。许多学习的“尖子生”不会与人相处,学生学习负担沉重,人文精神缺乏。
3.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缺乏实践平台 多数农村学校缺乏现代气息,信息网络资源、现代电教设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使用不足,很难形成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难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吸引力。由于忙于应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手抄报、书画比赛等语文活动虽偶尔开展,但学生参与范围很小,仅局限于极少数人,多数学生漠不关心,提高多数学生语文素养成为空谈。
4. 教学方式单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数老师还是采用照本宣科的单一讲授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老师在讲台上泛泛地讲,学生们在下面被动地听,缺少必要的思考,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习惯将语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进而总结出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然后教授给学生,继而在语文应用时进行生搬硬套,对学生进行所谓的能力培养。但这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厌烦情绪。
5. 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 农村中学把应付中考当做一项主要任务,采用的语文教学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点题学生作业等,这一程式化的套路,机械性的操作及应对式的训练,只是解决了“知”而没有培养“能”。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在教学上还是传统的“教师中心论”。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当训练课,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长此下去就形成了公式化的思维定式,严重阻碍了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
二、农村初中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结合农村实际改进语文教学
1. 为适应建设新农村需要,加强应用文教学 农村初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新农村建设,会写各类应用文就是一种实用本领。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农村初中应加强应用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写合同、广告词、祝辞、会议记录、计划、总结;通讯报道、广播稿、起诉书、答辩状等应用文。
2. 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加快教材改革步伐 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教材,以填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先进文化中去。
3. 结合农村社会调查,进行写作训练指导 在调查中指导学生着重把握一些方法和技巧,然后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过滤,分析、归纳、综合,再作记录。要让学生在写的时候胸有成竹,勾勒写作流程框架图。这种写作训练在课堂内是无法进行直接有效训练的,应借“农忙假、劳动节、国庆节”长假时,布置学生搜集作文素材,调查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生活的提高等状况。让学生在调查中写,在写中调查;在调查中改,在改中调查,最后写成一篇好文章。
(二)科学确定语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要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哪种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就要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方法:每个教师既有自己的专长,又有不足,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长确定教法。擅长于言辞、朗诵的,可以多讲析、多范读,不善言辞的教师可以多训练、多板书。扬长避短,达到殊途同归。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教师要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适宜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教师才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语文学习心理等,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融进情境,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然后走出文本,体会生活,感受生活,在联想与想象中体会语言的妙处、语文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运用中学语文,在欣赏与运用中体会学习的价值。同时,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观察思考习惯、动笔写作习惯、练字习惯、读课外书习惯、背诵习惯、感情朗读习惯、口语表达习惯、听记习惯等。经过教师的引导要求,这些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语文学习将会良性循环,其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会很快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也会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