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和能力、教授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针对具体教学情境和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模式的总和。教学行为反映了教师对学科教学专业化的认识,其认识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是教学系统中最突出的主动性。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教学行为;问题;改善策略
引言
幼儿园教育相关文件指出,教师要关注每位幼儿的发展,给予幼儿关爱,让他们更加快乐地成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给予幼儿合适的指导,让每位幼儿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实际工作中,幼儿教师要面临的任务并不简单。
1幼儿教师行为的特点
1.1真实性
有些行为的真实性幼儿能够直接观察到或是通过教师表现出来,如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等;有些则是教师的内在品质。但不管怎么样,教师行为不论表现为有声的还是无声的、静态的亦或是动态的,它都切切实实地发生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不能改变。
1.2全面性
学前教育的对象一般是3~6岁的幼儿,这个时期的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不像中学生那样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他们喜欢模仿,具有强烈的向师性,而且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落入他们的眼中,所以幼儿教师的行为一定要注意全面性,无论是从风度仪表,还是性格特征都要注重。
1.3制约性
幼儿园教师必须遵循幼儿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教育需要,必须考虑与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否则就会有损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形象,也会给幼儿带来消极影响。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特点,同时要考虑社会背景与社会文化对教师行为的制约性,否则很难被社会认同。
2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在日常教学评价行为中,以言语性评价为主
有研究表明,多数的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评价中多以言语性评价为主。言语性评价中最常用的就是“很好”“很棒”“厉害”。这对刚开始入学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一些比较调皮的幼儿就大打折扣了。幼儿会习惯于教师的一些言语性评价,以至于把这些表扬甚至批评当作可有可无。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只知道一味地给予奖励或者批评,这种教学性评价在幼儿学习的中后期,效果就会消失。
2.2教师的评价对象比较固定
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评价时,很多时候会忽略掉一些幼儿,尤其会忽略掉一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比较腼腆的幼儿。教师会注意到平时表现比较好,或者调皮捣蛋的一些幼儿。久而久之,教师给予教学评价的就只有那么几个人,其他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就是反正我也不好好表现,也不调皮捣蛋,所以老师就不会对我怎么样。幼儿时期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思想,如果教师长期对这类学生不做任何的评价,他们就会失去对个人表现甚至学习的兴趣,以后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不积极。
2.3教师的评价多以表面评价为主
幼儿时期的学生大都喜欢玩耍,相对于表面的评价,他们会更喜欢物质上的一些奖励。教师总是给予一些语言性评价,时间长了,他们就不会有很多的感动。很多教师认为幼儿出现了问题,要么好好哄一哄,要么批评一下就好,没必要给予他们物质奖励。教师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教师认为只要把该讲述的知识讲清楚就行了,教学评价没有多大的重要性。
3提升良好的幼儿教师行为
3.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与价值观。同样的,幼儿教育就是要以幼儿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关心、爱护、理解幼儿。首先,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活动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3.2了解幼儿心理特点,掌握教育理论及方法
当前有些幼儿教师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且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素养及相关知识,这样就会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是教学活动混乱。为了能够达到有效的教学,要对幼儿进行研究与思考,即要从幼儿的兴趣、经验、思维特点、年龄特征等分析,从而采取适合幼儿的教育教学方法,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3.3善于反思,提高专业成长
教师需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在用真情对待幼儿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与创造,努力改进教学。以往的反思着重于从自身寻找问题,多为“自我批评”,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注重批评,因为这样会给反思者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生出一种失败感。为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反思中要寻找自己的闪光点,然后借鉴他人的有效行为,分析教学取得有效性的原因,这样更具有激励性。
3.4健全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个别幼儿教师出现不良的行为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幼儿园的管理有关。因此,幼儿园要建立健全规范制度,明确教师的职责与行为规范,减少教学活动中的随意性和人为性,使工作有章可循。在学前教育有效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是影响并决定幼儿学习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面对幼儿,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效果。
结语
教师的行为是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反应,教师的回应会影响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回应,在幼儿发表意见回答时,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不能打断幼儿。回答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或是肯定,或是表扬,或是纠正,都会让幼儿感到被关注,从而更加积极地表现。
参考文献
[1]叶平枝,容喜,温嘉贤.幼儿教师日常教学非言语评价行为的现状与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03):49-53.
[2]黄加迪.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公平性探析[J].知识窗(教师版),2019(03):78-79.
[3]杨颖.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4]曾细花,王耘.幼儿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动机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07).
[5]叶平枝,容喜,温嘉贤.幼儿教师日常教学非言语评价行为的现状与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0(03):49-53.
[6]黄加迪.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公平性探析[J].知识窗(教师版),2019(03):78-79.
[7]燕飞.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