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与提问方法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期   作者:周奇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即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即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对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与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与提问中还存在不足。鉴于此,本文从分析数学课堂提问“低效”原因入手,讨论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与提问的优化方法。
        关键词:问题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掌握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提问技巧,也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存在随意设置问题、提问方法不科学、问题价值不高等问题,影响“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如在问题设计中,由于问题较多学生不能进行深入、有效的思维,反而影响问题导学成效。又或者过于重视答案忽略思维过程而产生的无效问题,影响学生积极性。具体而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低效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低效的原因
        在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与提问过程中,笔者经常会反思这些问题是否存在。在经过长时间反思与积累后,发现在小学数学问题设计与提问中,受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影响,提问的方法和时机都会影响问题的有效性。
        首先在问题设计中,往往存在问题不清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如在教授小学乘法口诀过程中,教材与多媒体上往往会展示许多的水果、动物,通过几堆水果、几群动物来引入乘法运算。但是,学生关注点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而往往会关注于什么水果和动物。教师问题设计中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就会导致问题导学的失败。原因即在于不能从数学角度对问题进行有效设计与提问。
        其次是在问题设计中,没有抓住数学的本质与核心,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认识分数》一课中,一般都是采用分蛋糕的故事来引出分数的概念。但是在问题设计中,往往关注于蛋糕如何分,而不能有效指出所分数量与所得数量的关系,导致学生数学思维产生偏离。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材、教学重点没有准确把握,进而影响了问题的设计。
        第三种现象是问题设计中,没有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与认知。在“最近发展区域”理论中,知识教学要贴近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跳一跳”来获得成功体验。但是,在教师设计问题中,经常会出现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太难的现象。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差异,如果问题设计不科学就会导致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对学情分析不足,不能进行“因材施教”。


        最后是课堂提问中,教师语言不严密或者表述不科学,都会造成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歧义,影响课堂教学成效。虽然这些问题不可避免,但是通过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减少。
二、问题设计与提问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学情,合理预设问题
        在进行问题设计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预设,才能保证预设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关注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吻合。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挑战性,激发学生想要回答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进行圆柱体积知识的教学时进行如下设计:老师这有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谁来说说怎样求它们的体积。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了公式可以方便地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再看,这是一块橡皮泥,什么形状的?(圆柱)你有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师:要是这个圆柱是铁块呢,有什么好办法能求出体积?现在要求大厅内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前面的方法还管用吗?那怎么办呢?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意采取阶梯式地提问,让问题由易到难,逐步层层推进,将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扩展开,最终全面掌握圆柱体积的相关知识。
(二)引入生活元素,激发探究兴趣
        通常情况下,数学是一种抽象的学科,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很难形成抽象思维,他们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讲、听的方式,那么这样的课堂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创建生活形象的教学环境,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小明买作业本花了5元,买文具盒花了12元,买铅笔和橡皮等花了10元,请问用不同方法算一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出示问题以后,有的同学在一般的步骤进行计算:5+12+10,有的同学会按照5+(12+10)来进行计算。通过这些设计与学生生活相符合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探讨。
(三)设计发散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解决问题往往容易出现思维定势的问题。有的学生一旦走进定势思维,那么最后可能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设计课堂问题时从发散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层级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从而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保证有效性的问题设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打下良好基础。例如,“甲彩带长2.4米,乙彩带长1.8米,两彩带平均长多少米?”学生按照定式思维会这样解:(2.4+1.8)÷2,老师继续追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这道题吗?根据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后就有了如下方法:(2.4-1.8)÷2+1.8,2.4-(2.4-1.8)÷2,2.4÷2+1.8÷2。通过一题多解的问题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金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