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美术跨班式区域活动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期   作者:洪素钦
[导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也不例外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也不例外,他们不仅也爱美,而且表现美的方法比大人更为独特、富有创造性。《纲要》在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中明确规定:“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教师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我园近几年致力于跨班区域课题活动的实践研究,接下来我结合实践经验,谈谈大班美术跨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一、区域与跨班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采用区域小组形式开展,能够给予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满足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使幼儿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相近,打开班界让孩子参与跨班区域活动,不但更能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有新鲜感,而且还拓展了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了交往甚至合作的快乐。
        二、材料与环境
        鉴于《纲要》的指导要求及幼儿美术活动的特征,我觉得教师应把美工区创设成为一个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为他们的游戏、学习与创作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幼儿自由地观察,欣赏各种不同的艺术品,任意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进行独自创作,或与同伴合作创作,有条理地进行各种美术活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从而塑造幼儿的审美能力。
        (一)材料的提供
        1.操作性材料
        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性材料,有利于支持孩子运用多种材料和形式进行创作,促使作品个性化、多元化。我在区域中提供了各类绘画、手工工具和材料,材料分主材料和辅助材料,根据创作主题而定,如石头彩绘的主材料是水粉颜料和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石头,辅助材料则提供了彩色卡纸、橡皮泥、纽扣、扭扭棒等,可帮助装饰或造型,让孩子进行多元化的创作。
        2.范例性材料与辅助性材料
        范例性材料指的是相关范例图、步骤图等,开展创作之前围绕主题精心挑选丰富多样的范例性材料,为幼儿展示多元的创作方式(注意选择难易度不同、体现“层次性”),有的还可以提供辅助性材料,如剪好的图形、可打开和复原的折纸成品等,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孩子的需求,保证大部分孩子都能较为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和创作。
        (二)环境的创设
        1.在组织开展每一次活动前,准备好轻音乐、PPT(活动背景图或精彩瞬间)并全程循环播放,初步创设活动氛围。
        2.将准备好的相关范例图、步骤图根据需要展示于墙面上或立于桌面上,加上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说明,吸引幼儿观赏、学习、参与。
        3.每天及时将孩子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每一阶段及时将孩子的作品进行有序的呈现。

比如石头彩绘,活动前期我准备了鸡蛋托以及用花片拼搭成的支架,将孩子们的作品架立起来进行展示。一阶段后,待作品数量增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时,我便把属于同一类的作品挑选出来,做主题式的展示,比如马路上的汽车、海底世界、机器人系列、企鹅一家等,如此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创作的兴趣,并助于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也促进多元的互动。
        三、组织与指导
        (一)入区前的组织
        由于开展的是跨班区域,几乎每次都有“新来”或“许久才来一次”的幼儿,怎样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熟悉并开展创作呢?我们通过提前一天开展预约活动,组织自由欣赏与集中介绍,让幼儿了解每一阶段的创作主题、材料提供,以及创作方式。
        在创作《送给好朋友的礼物》时,出现孩子入区后面对众多材料有些茫然,要观察思考好一会儿才开始动手。于是在活动前一天的预约环节,我还分发了问卷表《我的创作预想》,让孩子提前构思和计划,并在家长帮助下进行填写,第二天幼儿入区时我也通过这一表格大致了解每个孩子的想法,便于我一下步的观察与指导。
        (二)活动中的指导
        幼儿自主学习是按自我的意愿主动地学习,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大班幼儿更加需要这样的学习品质与能力。而在活动中老师要耐心仔细观察,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根据需要再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或帮助。一般来说,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老师尽量先不要给予直接具体的帮助,可以先使用语言进行引导,给予孩子充分的再观察和思考时间,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
        在开展活动前,我根据创作主题提供了相关范例、图册,以及剪好的图形、可打开复原的折纸成品等辅助性材料。当一些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会建议他们先参考、借助这些材料,这也是为孩子提供的另一种方式的指导。当然,大班的幼儿交往能力相对较强,在活动中我也尽量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三)活动后的讲评
        教师集中幼儿,请个别幼儿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比较值得推广和学习的),引导其他幼儿注意倾听,做一个文明的小听众,并参与点评“这件作品美在哪儿,最喜欢哪个部分,有什么更好的建议”等;最后,老师给予小结、提升,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印象,并向幼儿传递一些技法、理念和要求。如有时间,最后可请幼儿说说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之间进行了哪些交往,教师给予表扬鼓励。
        四、反思与推进
        面对众多的材料(内容)、面对众多的幼儿,老师不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是不行的。一学期以来,我也做到了每日必反思调整,每月必小结推进,主要从材料、环境、指导等各个方面进行。但很多时候,有些问题是自己感觉不到、发现不了的,学园通过定期下班检查指导以及组织开展观摩研讨活动,帮助我们发现了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推进改善,积累了不少经验。
        总之,老师要细心、用心,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功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跨班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观察分析、推进策略的实践研究》(FJJKXB18-3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