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评价体系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该更加贴切实际生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模式下,分化成多个环节任务,多方面分析高校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从而对自身评价体系构建多加反思,完善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避免或少走错路、弯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深化高校教学评价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课程价值和目标的认识,提升课程教学的课程韵味,落实学生中心的理念。
关键词:教学评价体系 探讨 优化
陈宝生部长在2018-2022全国教指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加快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制定出台有效的教学激励和管理办法,建立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件事非常重要。”,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 也是对教育活动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 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1]。评价体系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全方面的掌握本校课程教学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效的评价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素养。
一、当前现状存在的问题
评价体系经历了40年发展变化,然而,目前为止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只给出了较为粗略的理论构建,在具体的实施办法中还没有较为明确的制度办法实施。因此在高校间各自为政的教学评价运行模式下,也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重视终结性评价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校还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即利用期末考试成绩对其进行评价,存在诸多问题[2]。一方面,以学生期末成绩来进行评价,着重点定位在考试上,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忽略了对学生的三观的培养;另一方面,终结性评价带来的是学生对于评价的敷衍了事,考试前常常是临时抱佛脚,助长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违教学“教书育人”的核心思想。
(二)评价体系不健全
由于高校这一特殊身份,只有期末诊断性考试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学业内容,进行评价,无法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其他能力,如学习能力。对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往往所涉及到的东西也不可一概而论之,还需要加入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内容。正如之前所言,传统中大统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于如今多元化新时代,所以制定一个满足适应不同类型专业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相应的现行解决方案
这些都是极大的影响了一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因此面临这些问题,各大高校也相应出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做出了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策略。而大致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类型学分认证
本科高等学校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更注重于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所以引入多类型学分原则,除开专业技能的学分认证与创新创业学分外,还需要满足不同类型职业培养需求,甚至将评价延伸至学生毕业、就业之后[3]。当然,毕业就业后的调查反馈有一定难度,但可以真实反映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相关性,对整个教学培养方案做出及时改进。不同学分的认证,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学生的兴趣去向,对今后的方向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二)终结性考试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高校对于学生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多元化评分标准。避免了学生临阵磨枪的这种消极做法,从平时的管理上,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平时与期末的百分占比会根据所属专业的不同有所改动,例如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专项技能上的要求会相对较高,分值要求与权重占比会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大,这种灵活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满足不同专业的要求,适用于培养专业性人才。而且平时成绩作为一个参考因素之后,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分级化评价体系
国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强与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对于学生除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企业实习评价外,还参杂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的认证,加入了国家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而对于教师的评价则是从优秀学生团体评价、高校教师组成的讲师团、教学管理团体和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定,评定方式从课程的设计、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教学的内容、教师的发展与管理等几个方面着手。多方面的评定方可以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优化建议
现目前各所高校的评价体系或多或少也已经走上正轨,从之前的探讨中明显可以看到对于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有了较为完整的一套体系理论,但各自的方法又各不相同,所呈现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于是根据各自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如下的补充:
(一)第三方技能认定
技能证书的认定,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分的附加上,而是作为某一课程的平时表现的一种成绩,可以极大的刺激学生主动认证自己的技能指标,从侧面去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技能证书的获取,对学生将来就业有着极大的优势,国际性赛事对于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4]。而学生所参加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项目以及学生所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利授权等事宜与专业技能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都可以不同层次的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当中。具体实施的执行方式可以参照学校目前所设立的课程学习与考核相关文件进行改动。
(二)省市级课程设计评比
从评价层次来看,《教学指南》中提出国家和省市层面以及学校层面。 高校可以以《教学指南》为依托,开展三个层次的大学课程体系评价范围, 即宏观的国家和省市层面、中观的院校层面以及微观的师生层面。[5]为推进新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学校自评推选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学团体推举进行省市级比赛中参与评比,检验本校的课堂设计的合理性,在比赛中不断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达到优质课程体系构建目的,在竞争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在比赛中“以比促进”、“以比促改”,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改革,调整教师教学方式与教育心态,树立教师正确教学态度。
(三)特色化人才培养
作为师范类高校,我们应当突显自己的特点,目前,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对专科、本科、研究生各阶段各类学科的师范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都缺乏适用的评价标准。在创业方面不应该直接采用针对“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的创业评价标准,突出“师范类”“在校大学生”特点,发扬科技时代新生力的作用,高校对创业项目的把关应该更加先进,而不是一味的忽视自己的特点。参照新加坡开设的创业基础、创业营销、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创新管理、新公司咨询等创业辅修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认识。可以借鉴新加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占员工训练的10%的规定。明确大学生所在的位置,正确定位自己的专业方向。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双选会”作为一个双向就业面试机会,初衷是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进行工作选择,但实战操作之前还需要相应的培训方案,目前缺乏一定的面试练习,这是理论教学和职业素质培训远远达不到的。因此我校可以采取应聘案例分析、现场角色招聘模拟、分组讨论问题、计算机线上模拟、课后拓展训练和企业实地考察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才培训。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时更好的适应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发展、实践面试学习的需求,也加深了学生职业素养培训理论的认识。
四、结论
我国教学评价历史里,至今还有很多未能摒弃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观念。如今时代在发展,专业培训刻不容缓,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与可持续进行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先进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带动学院的整体发展,开展开源化、多样化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展开个性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可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如此的重要,它所做的不仅仅是一个学院的发展,更是一个国家教育构架的核心产物,所以构建评价体系刻不容缓。要实现项目化课程的课程评价,必须要注重去搜集在改革全过程的资料。对每一个评价指标的含义和评价标准要做出明确界定。在评价之前需对评价主体进行培训,以实现对教学评价的统一认识和统一理解。
参考文献:
[1] 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
[2] 郝红波.浅谈师范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周刊,2019(05):6-7.
[3] 郭维平.论多元化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引领[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5).
[4] 朱永梅,王黎辉,唐文献.基于OBE理念的实践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研究——以《机械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