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构建“课程思政”的研究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期   作者:伍丽仪 焦星海
[导读] 长期以来,艺术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井水不犯河水”。
        摘要:长期以来,艺术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真正做到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应该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声乐教学  课程思政 

        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类高校在开展专业课课程教学时,也要创新地融入思想政治理念, 使专业学科结合思政理念,让专业课同时具备育人和立德的教育功能,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了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 “三全育人”,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我们对我校三十名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他们的专业学习和思政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能为我们思考以下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一、声乐专业教学承担思政内容教学的可行性
        每一个学习艺术的孩子都希望专业拔尖,能万众瞩目地站在舞台中央,但恰恰能成名早成家的又是极少数。为了成为金字塔的顶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时间主要花在专业学习上,因此他们文化基础比较弱。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问卷调查中,问“您上声乐专业课的状态是?A、非常认真B、一般对待C、不认真,经常开小差D、抗拒”,100%的同学选择的是“A、非常认真”;而当我们问“您上思政课的状态是?A、非常认真B、一般对待C、不认真,经常开小差D、抗拒”, 20%的同学选“B、一般对待”,65%的同学选择“C、不认真,经常开小差”,甚至有15%的同学表示“抗拒”。问“您喜欢上声乐专业课还是思政、历史、语文这些通识课程?A、专业课B、通识课C、都喜欢D、都不喜欢”,所有同学都是选择“A、专业课”,毫无悬念。从这几题目同学们的选择里,我们看到他们的学习重心全在专业课上。思政课的地位和声乐专业课在他们心目中是没有可比性的。艺术类学生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恰恰也促使我们更加肯定要在声乐教学中发掘课程中思政教育的隐性和浸润功能,这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加有效。如果在学生最重视的声乐专业课中剥离德育方面的教育,那么思政教育就像是一座孤岛一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问卷中“您的专业老师给您介绍歌曲的作品立意、创作背景、时代特征时您会认真听吗?A、会B、不会C、有时会,有时不会”,90%学生选择“A、会”;问题“专业老师和思政老师您更喜欢谁?A、专业老师B、思政老师C、都一样”,90%的选择是“A、专业老师”、10%的学生选“C、都一样”。从这两个问题来看,在学生心中,专业老师的话比思政老师的话更有影响力。声乐专业的学生一般在整个大学生涯师从同一位专业教师,比较固定,二人接触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比任何一门课程的老师都多,感情深厚,彷如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专业老师在学生心中备受尊崇的。专业老师不仅是学生专业上的领路人,又是人生路上的引路者。基于这个原因,声乐专业老师既要教演唱方法,更要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抒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才能使教学活动实现了专业性、思想性的统一,实现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
二、声乐专业教学进行思政内容教学的必要性
        在调查中问及“您在学习歌曲时,最重视的是哪一方面的学习?A、演唱技巧B、作品立意,情感表达C、A和B都重视”,80%的学生选择“C、A和B都重视”;问及“您认为了解歌曲的作品立意、创作背景、时代特征这些信息对您的演唱有帮助吗?A、会B、不会C、不确定”,全部学生选择“A、会”。可见,学生是认识到了解这些信息是必要的。而恰恰这些信息蕴含着国家情怀、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人生观以及秩序和礼仪这些思政资源。


        我们在教授《五四纪念爱国歌》这首歌歌曲时,作了分组试验。第一组学生按照平常的教学方式,直接训练气息、发声、吐字、节奏;第二组学生,先由思政老师回顾了五四运动的始末,讲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五四精神,再由专业老师教授演唱技巧。最后对学生的合唱表演进行评分,结果显示,第二组学生演唱时情绪饱满,打动人心,平均分比第一组的学生高出10分(100分制)。《五四纪念爱国歌》是一首歌颂“五四”爱国运动的艺术歌曲,具有典型的进行曲风格。单一部曲式结构,首尾呼应,旋律昂扬明快,节奏铿锵有力,音乐形象鲜明。第二组学生了解了五四时期飘摇不定的中国和满腔热血的青年们是如何点燃民族复兴、救亡图存的燎原星火,通过他们的歌声将五四青年的朝气蓬勃、壮怀激越的形象表达出来,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声乐专业课程如何构建“课程思政”
        在声乐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堂融入思政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思政课堂,是可行且必要的。但这并非某个老师、某个部门、某个环节就能做到了。
        声乐专业课堂大多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小组课形式进行,专业老师是课堂唯一的施教者,所以专业老师专业水平和思想素养直接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导出质量。在选聘、过程考核、评优和淘汰这些环节中,师德师风应该是首要考虑条件,而不能仅仅只考虑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声望。学校要为学生把好第一道关,选择“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他们的领航人。问卷问及“您的专业老师会从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层面介绍你学习的歌曲作品吗?”、“您的专业老师会从精神高度、文化内涵、思想价值方面介绍你学习的歌曲作品吗?”这些问题时,60%—70%以上的学生选择的答案是“不会”。所以教师入职后要通过培训促进教师专业业务能力和德育教育能力的提高,使教师能保持政治敏感,能挖掘教材和歌曲的思政教育资源,能将德育、美育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浸润式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输出。
        声乐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紧跟其上。在教材和曲目的选择上,我们一方面要通过选取艺术价值高,也能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坚定学生的爱国爱党爱民的情怀。另一方面,适当选择优秀的地方传统的曲目,提炼地方传统歌曲作品中的健康积极的要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保留作品的艺术性,又要凸显的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使声乐课能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的双重功能。第二,声乐教学大纲也要相应调整,教学目标要从只关注于歌唱技能的提升,转化为歌唱技能与思德素养同时提升。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学中要融合思想理论知识、价值观念以及精神追求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还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这些都是课程改革的思考方向。?
        学校其他部门要协力做好专业课构建“课程思政”的改革,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教师选聘、考核和培训,或声乐课程改革,都是“大工程”,需要学院多部门合力协作。思政队伍、辅导员和党务队伍和声乐教学教师团队要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机制,帮助声乐老师提高德育教育能力。学校的思政教育资源要和声乐专业老师共享,或配备。
        声乐专业教师作为声乐专业课程的施教者,要正确对待专业课的价值。它不光是传授声乐技能,也要通过教育学生使之拥有正确的“三观”,使之爱国爱党爱民,达到“以技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校音乐素质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认识》[OL]. 《中音在线》http://www.musiceol.com/news/html/2018-7/20187616471315321175.html ,2018年7月6日。


作者简介:
伍丽仪,广东肇庆人,昆明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
焦星海,甘肃兰州人,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聂耳音乐学院声乐教师,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