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期   作者:魏洪亮
[导读] 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
        摘要: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担负着培养“什么样人”的重要基础任务,标志着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实施主体教学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教学,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心理品质教育需求,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感悟和实践良好道德与法治理念的学习主体的教学。树立主体教学思想,加强和改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一项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
一、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教学思想
教学中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生成的关键。教师没有主体教学观念,就不会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为主体”就永远体现不出来。教师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主体性教学思想。
(1)目的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着重点应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激发、形成与实践。其重要作用体现为三个层次: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进行道德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就全体学生而言,要对每个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实践的培养和发展全面负责。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狠抓素质教育基础——注重学生思想素质中以“学会做人”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念和实践的教学;狠抓核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发展以良好道德观念为基础的道德实践能力;狠抓灵魂——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中,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以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结构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是社会化的、开放性的教学,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力求运用体现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家庭、社会、学校多渠道教学,把握学生情感观念的形成过程的全因素影响,建立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提高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形成后的坚韧度,帮助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实践。
(3)质量观。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不能只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情况,更要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观念的实践能力。衡量学生品质的优劣,不能只看书面检测分数的高低,更要考察学生日常言行习惯,要看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4)发展观。辨证地看待道德与法治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持动态观点。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思想应紧跟时代的进步、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年龄特点的变化而不断有所更新。
(5)教学观。破除灌、塞、压的“死教学方式”和“为分数而教”的应试教学观念,树立“谐、启、活”教学方式和“重言行,看实践,学以致用。”的现代素质教育主体教学观念。教师应该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际定教法,以学法定教法,而不以教定法,以师定学。
(6)素质观。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的对象不光是学生,教师更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只有在对学生进行学会做人教育的同时,不断地进行自我素质提高教育,才能做到“授人以鱼 ,教人以渔。”做好素质教育的大文章。另外,社会人文素质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教学特征
道德与法治课是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对学生实施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教学应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征,主要有:
(1)主体教学的民主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性的教学方式所营造的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主体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教学中讲求民主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的集中体现。教师要改变过去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权威地位,开创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里体验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自信心,调动学习潜能,充分发挥主体性,高效地接受良好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的熏陶,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主体教学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素质中主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主体创新能力的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已有道德与法治观念,创造性地对该课时所学道德与法治观念加以扩展、加工、丰富,使道德与法治观念得到深化、发展的能力。教学时可运用:比较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思路,增加创新意识;用质疑问难的形式,引导学生求新创造,鼓励学生敢破常规,敢拓新境,对同一问题多角度思考,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大胆提出个人看法,即使提出荒唐不当的问题,教师也不应批评,而应给予积极的合理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疏导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创新教材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体现教学思想观念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思想求异立新,体现出新人,新时尚,新观念,不老调重唱,落后于时代。如教学“出租车主助人为乐,送老大娘抱孙子去看病,没留下姓名”的故事。教师教育学生要向车主学习,助人为乐,做无名英雄是对的。但是,也应该结合现代形势,做进一步的创新和升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故事的结尾展开合理的联想,使其更合乎时代的要求。
(3)主体教学的开放性。
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是一个“社会化”的大教育,它需要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教学”体系。因为只有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紧相扣,紧密衔接,才能使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贯穿于人生的、社会的全过程。否则,就不能完整的或完美的推进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因此,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教学,必须注重教学的开放性。
就课堂教学而言,首先是内容的开放。不局限教材的编排事例,对课时顺序、内容适当调整或添加。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增添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典型正面资料,使学生获取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强化感性认识,增强课堂教学观念的耐挫折力。其次是空间的开放。“教科书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社会是人生教育的大课堂。对学生来讲,社会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突破教材、室内教学的局限,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工厂、农村、社区等现场,增加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和良好行为的实践内化力。再次,道德与法治课主体教学要建立“学生主体化”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实施分组就座形式,加强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学生群体间交流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讨论,注重实效地辨析,自己教育自己,评价自己,达到道德与法治认识上的自悟,行为上的自能。
(4)主体教学的情感性。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促进的过程,情感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桥梁。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理念性的情感体验,放在及其重要的地位,努力实现主体教学过程的“情感化”。
(5)主体教学的活动性
    主体教学是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中心的,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道德与法治主体性形成与发展,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将“从教师或社会实践中感悟到的道德法治观念、行为据为己有”的内化过程;另一方面,通过道德与法治主体教学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道德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学生道德与法治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所以说,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因素,对学生已有的良好的道德法治观念、行为起着固化定势作用。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或课堂以外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活动,而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实现对学生道德与法治主体教育的全面构建,以全面而又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主体性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内容融合于学校的各类活动之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